303.第三百零三章(1 / 2)

汴京春深 小麥s 2630 字 8個月前






<b></b></div> 第三百零三章

這一刹, 蘇瞻凝視著九娘熠熠閃光的眸子和決絕赴死的神情, 有些恍惚。十四歲的小娘子, 哪裡來的這種“士”才會有的膽氣勇氣,他想不出孟建和程氏兩口子如何能教養出她, 便是梁老夫人親自養育長大的孟嬋,也是恪守規矩品性溫良的女子。

可眼前的少女, 是一把利劍,出鞘的利劍,氣貫長虹,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像阿玞的性子, 從來不知道求全,不知道妥協,不知道退讓。

蘇瞻看到年幼的官家一臉孺慕地看著九娘,就連向太後也挺直了背脊生出豪邁之情,吸了口氣:“九娘,莫非命也,順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這也是你先祖孟軻之言,一國之政, 多國之爭,從來不是隻靠流血隻靠膽色才行的。我等臣子之性命,微不足道。豈能置官家和娘娘於險地?還有圍城之戰, 你可知汴京這十多萬百姓要死多少人?若不是憐憫生靈, 愛惜百姓, 我大趙又怎會放任燕雲十六州為契丹所占許多年?何況此乃一時權衡之策,利國利民,善莫大焉。你這般危言聳聽,毫不變通,有負燕王殿下所托。”

他無奈地歎息了一聲,自從中元節之後,娘娘和官家越來越聽信九娘的話,加上張子厚和鄧宛這等狂熱派,二府的決策竟然屢遭兩宮駁回,這十多天留中不發的折子和上書積壓了許多。

“蘇相大約忘了,先祖那話後麵還有一句:儘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九娘朗聲道:“陛下,娘娘,先帝靈樞尚未發引,趙棣前來攻打汴京,有何麵目見先帝?汴京臣民又能否隨陛下和娘娘一同退至應天府?若不能,遭棄的臣民會如何作想?”

九娘看著向太後和趙梣道:“娘娘,蘇相所說燕雲之往昔,不正是他日趙棣占領汴京後的情形?士農工商,為何獨獨士為知己者死?皆因農工商所憂心的,一碗飯一張床和家中老小而已,誰做皇帝,換什麼朝代,又有什麼乾係?可不戰而逃,天下士子必共同唾棄我大趙朝廷。民心會向著誰不言而喻。四國入侵,七路謀反,除了東四路和西軍,南方各路至今隻有上書沒有發兵,皆因存了觀望之心,怕丟了那份從龍之功。陛下和娘娘又能和諸位擅長權衡之策的臣子們在應天府支撐多久?待那趙棣登基,必然減免賦稅,大赦天下,謀反者可加官進爵甚至得封王侯,觀望者也能平安無事繼續領俸祿,即便是我孟家,也可仰仗六姐的皇後一位繼續簪纓世家書香門第的榮耀。可陛下和娘娘將何去何從?入瑤華宮修道開寶寺出家,抑或被軟禁於深宮殿閣之中?請陛下和娘娘決斷。”

如此振聾發聵的言語,近乎大逆不道。可趙梣兩眼閃閃發光,走下禦座,徑直到了九娘身邊行了一禮:“多謝先生,吾受教了。”

***

七路叛軍從西北和南方逼近汴京,各地戰事如火如荼。趙梣每日早朝後便往太廟祭拜。禮部改於八月初一在南郊請諡,八月十五奏告及讀諡冊於福寧殿。京師百姓見皇帝太後和朝廷毫無棄城之意,雖有不少人避往鄉下親戚家去,更多人義憤填膺摩拳擦掌,要給來犯的叛軍好看。

各大瓦舍勾欄的說書人戲班子,紛紛獻上諸多話本子,有的演“王師平四海,聖帝懲奸佞”,罵那趙棣枉為先帝之子卻勾結異族圖謀篡位,不惜驚擾先帝,不忠不孝不悌竟然還有臉自立稱帝,歎太皇太後老眼昏花晚節不保,一世英名付諸東流。也有演“燕王救駕”的,把那壺口瀑布脫險,領兵擊敗叛軍演得氣勢磅礴,慷慨激昂,最後燕王腳踏五彩祥雲降落城頭,跪拜年幼的官家,更引得士庶百姓擊節叫好。還有演“叛逆篡位賣國土,英雄誓死護正統”的,將趙棣要割讓的州縣都說得有鼻子有眼,把汴京四美文武雙全表現得淋漓儘致,奈何要找到演四美的著實困困難,四個人倒有三個乃是女伶人扮。

汴京城白日熙熙攘攘,夜間鼓樂不斷,不像待戰之城,倒似那灶上的熱水一般,熱氣騰騰的。

各部緊鑼密鼓準備打持久的守城之戰,剛剛才從黃龍府討回來的孟建回到汴京,還沒來得及到禦史台衙門報到,便被吏部一直文書派去了戶部做老本行。翰林巷除了各房守屋子的仆婦雜役,幾乎是空府一座。三房的程氏帶著七娘、林氏也都南下蘇州去了,偏偏蘇州就在造反起事的兩浙路,如今南北斷了音訊,也不見有仆從來信。宮裡的孟在和九娘知道他歸來,也隻送來書信一封,簡短說了說近日發生的要事,請他勿憂心,帶領部曲守好家裡即可。

孟建長籲短歎地去了兩日衙門,忙得不可開交,這日回到翰林巷,卻見角門旁停了一溜的車馬,不少仆婦部曲正從馬車上往下搬運許多大箱子。一旁在傘下叉著腰挺著微微隆起的小腹的娘子,卻是程氏。

看到孟建傻乎乎地站在門口呆呆看著自己,程氏瞪了他一眼:“看什麼看?沒看過有身孕的女子麼?”

林氏捧著托盤從角門裡從匆匆出來,竟沒留意到孟建,隻大聲道:“娘子喝杯茶先,莫要中了暑氣,明日還要進宮覲見娘娘呢。咿,郎君回來了?老夫人在翠微堂和說話呢。”

孟建奔上前,不敢置信地摸了摸程氏的小腹:“幾時有的?幾個月了?怎麼不曾寫信告訴我?”轉而他連連跺足,看看周圍的仆婦,壓低了聲音道:“你們回來做什麼!京城馬上就要打仗了!”

程氏扶著他的手臂慢慢上了肩輿,看了看天:“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攔得住?到處在打仗。咱們的娘倒不要嫁人,就要返京,做媳婦的能怎麼辦?”她沒好氣地道:“你不知道兩浙路造反了嗎?聽說杭州太守不肯謀反,帶著一些禁軍和叛軍打仗,血流成河。要不是二郎特地繞道蘇州把我們接回來,我們恐怕就要蘇州等著被燒殺擄掠了。”

孟建目瞪口呆,心慌得不行,喃喃問道:“九郎十郎十一郎呢?還有阿姍在哪裡?都回來了嗎?你們明日就去應天府躲一躲。”

程氏歎道:“六月裡,眉州來信說我娘身子不好了,我那時候胎相不穩,便讓七娘去眉州略儘心意。你那兩個寶貝兒子,耐不住被大郎天天拘在族學裡念書,死乞白賴地也要跟著去拜見外婆外翁,我想著他們三個一路上好有個照應,便讓梅姑帶著他們去了。十一郎擔心阿妧,跟著回來了。”她歎了口氣:“躲能躲到哪裡?娘說得對,亂世裡,哪裡都不太平,蘇州至少有大郎安排得還算妥當,這邊孟氏一族老的老,小的小……娘還是放心不下。”

最放心不下的還是阿嬋,也許還有三分是掛念阿妧。程氏這話沒說出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