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這個時代的家(1 / 1)







程歲安醒來的地方是正房,正房分為三個房間,一間書房,一間寢室,還有一間吃飯的地方,不過這些房間的陳設目前都很少。走出正房,迎麵是一片寧靜的庭院,周圍青磚灰瓦,充滿了古樸的韻味。他深吸了一口新鮮的空氣,感受到這片莊子的安逸。這是個三進四合院,但是並不像後世的大宅院那般繁複,而是顯得更為簡潔大氣,同樣也更為狹長,與現代的四合院已經有了很大區別。正房坐北朝南,是主屋的位置,麵朝庭院,門口還有一個簷廊,可以遮風擋雨。兩旁是東西耳房,耳房和正房構成了整個院落的主體建築。走廊兩側,幾個紅色的燈籠掛在木梁下,隨風輕輕擺動。程歲安先朝西邊走去,西耳房作為倉庫,門一打開,空氣中立刻彌漫著一股淡淡的糧食香味。走進去,他看到幾個大麻袋整齊地堆放在角落,打開其中一個,是處理好的麥和粟,麥和粟作為北方的主要糧食之一,在這個時代非常普遍。程歲安對這些糧食略感欣慰,但也稍有遺憾,因為他發現稻米的存量並不多,畢竟長安位於北方,稻米相對稀缺,人們的主食多以小麥和粟為主。他繼續檢查倉庫,另一側的幾個厚重木箱引起了他的注意。箱子用銅鎖鎖住,看起來頗為貴重。程歲安好奇地打開其中一個箱子,箱蓋發出輕微的“咯吱”聲,裏麵整整齊齊地擺放著銅錢,銅幣按照1000文一串的方式捆紮得緊緊的。程歲安掂量了一下,心裏盤算了一下這些銅幣的價值。這麽多錢加起來大概有5000貫,在這個時代,5000貫絕對是一筆巨款。要知道,一隻雞隻需要30文,一頭豬500文,這些錢足夠讓他無憂無慮地生活一段時間了。他不禁感歎,看來那個光球在安排自己穿越的時候確實照顧得無微不至,這筆錢無疑是給自己打下的基礎。程歲安心裏暗暗稱讚道:“讚美光球!”走出西耳房,程歲安又來到東耳房,推開門,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寬敞的廚房。讓他驚訝的是,這個廚房的構造竟然與他在現代見過的北方農村廚房非常相似。廚房裏有一個大灶,灶台上架著一口黑色的鐵鍋,鍋壁泛著微光,顯然是用心打製的。程歲安知道,由於戰亂,武器消耗巨大,導致現在的煉鐵技術已經相當先進,鐵鍋並非造不出的物件,但由於連年征戰,大部分鐵資源都用於製造兵器和盔甲,因此普通人家裏擁有一口鐵鍋並不常見。根據他的記憶,這個時代主要烹飪方式是蒸,煮,烤等,炒菜尚且沒有出現,因為這個時代可以用於炒菜使用的油產量極低。要知道,想要炒菜,首先需要有油,沒有足夠的油就沒辦法把炒菜的技術普及。而且,這個時期的蔬菜真的少,想吃土豆、紅薯?對不起,沒有。想要用洋蔥、青椒、辣椒來調味?勸你還是省省吧……炒菜所需的基礎“裝備”都沒有,自然不會有炒菜,當然鐵鍋還沒流行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現在,有了鐵鍋,那就說明炒菜的出現成為了可能,他走近灶台,摸了摸鍋沿,心裏不禁感慨,這個廚房確實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連廚房的布局都如此合理。在旁邊的櫃子上,他看到幾罐常見的調料——鹽、醋、花椒、豆豉和芥末等。程歲安對這些調料並不陌生,不過他之前以為唐代的鹽會是苦澀發黃的鹽塊,沒想到這些鹽竟然晶瑩潔白,顯然是經過了精細的加工處理。他拿起一小撮鹽放在手心裏,細細觀察,發現這些鹽顆粒較大,雜質很少,口感也清淡。這讓他感到驚訝,因為按照他所學的曆史,唐代的製鹽技術雖然比漢代有所改進,但仍然比較粗糙,沒想到眼前的鹽已經達到了如此高的品質。程歲安回想了一下,這個時代的製鹽工藝經曆了不斷改進,特別是在一些沿海地區,形成了“墾畦澆曬”的五步產鹽法。這個方法通過集鹵、蒸發、過籮除雜、儲鹵和結晶等步驟,有效提高了食鹽的質量,最後收獲的食鹽雜質少,色白且味美,但是顆粒比較大。但是,自己廚房內,如此精良的細鹽,顯然是經過二次處理的。廚房裏的調料讓程歲安眼前一亮,他還發現了幾個陶罐,裏麵裝著菜籽油和胡麻油。這個時代的植物油產量低,多用的是動物油,這些油品顯然是精心保存的。更讓他感興趣的是,一個罐子裏裝著自己不認識的調味料。程歲安小心翼翼地舀出一點,用筷子蘸了些嚐試了一下,味道和他熟悉的醬油十分相似。他記得曆史上醬油的前身應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那時候的人們用肉類、魚類發酵製作“醢”,還會加入動物血液製成“醓”,作為調味料。到了西漢時期,人們才開始使用大豆和小麥作為原料製作醬,這種醬汁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不過這種調味品直到宋代才有了“醬油”這個名字。程歲安沒想到自己所在唐代,竟然能夠見到醬油的前身,雖然這種調料的味道還遠不如後世的醬油那麽醇厚,但它的存在已經讓他頗為滿足。畢竟,飲食是生活中的大事,而有了這種調料,未來在這裏的日子至少在吃飯這件事上會更有滋味。廚房整理得井井有條,窗戶上掛著潔白的簾子,透過窗戶能看到外麵清新的庭院。灶台旁還擺放著一些簡單的農具,看來這間廚房不僅僅是用來烹飪,平時也是莊子勞作的一個重要部分。程歲安走到窗前,微風吹拂著他的臉龐,他的心情漸漸放鬆下來。這片莊子雖然並不奢華,但無論是設計還是細節,都顯得用心十足。接下來,程歲安走向東西廂房。東西廂房與東西耳房相鄰,二者與正房、垂花門共同構成了二進院的主體布局。廂房的建築風格簡潔大方,牆壁粉刷乾淨,木窗窗格雖有些舊,卻透著一股樸實的韻味。程歲安推開門,看到裏麵的陳設簡約整潔,木床、桌椅和幾隻簡單的櫃子分布其中,雖然沒有過多的裝飾,但一切都井然有序。廂房顯然是客房的設置,但它們的布置並未過於講究,看來是有意留下空間,供程歲安自行規劃和改造。接著,他繼續走向正房背後的後罩房。後罩房與二進院的房屋相連,傳統上是家仆居住的地方。程歲安推開一扇窗,能看到後罩房窗外的小院,陽光灑在地麵上,映照出些許溫馨。屋內陳設也十分簡單,以適合生活起居為主。再往外走,是倒座房和大門。倒座房緊鄰大門,按照傳統習慣,通常是家中護衛的住處。程歲安走過倒座房時,發現裏麵的空間相對較小,分為數間房,每間房內有幾張床鋪,便於多人居住。房內家具簡單卻實用,顯然是為了滿足日常起居的基本需求。這座莊子的布局十分清晰:前院是迎接客人和日常生活的核心區域,二進院是主人、家人和客人起居的主要場所,後罩房則照顧著女眷或仆從的隱私,倒座房為護衛的居所。一切顯得簡單樸素,但同時也給程歲安留下了充分的餘地,讓他能夠根據未來的需要來進行改造和調整。程歲安看著風景如畫的庭院,心中感到一絲暖意。這座莊子雖然是光球贈與的“禮物”,但它帶給程歲安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保障,還有一種精神上的依托。無論未來如何,他都有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