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什麼事兒啊?”
“陳方舟的這個案子,咱們繼續問詢下去的意義已經不大。所有人都咬死了當年的證詞。但之前,我們向上麵提出的申請,已經有批示了。
上頭的意思是,同意武寧大學和碧波大學繼續在19號地坑裡進行發掘,但需要警方派人參與。”
為了搞清事實,相關部門在多番權衡後,終於批準了對19號地坑的繼續發掘。也隻有弄清當年的真相,才能得出最具說服力的結論。
顧新城忙問,“您是想讓我去?”
“沒錯。這次的任務將由武寧大學為主,姚遠和秦誌也已經答應,雙雙參與到行動中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確認,19號地坑到底還有沒有另一個出入口。
如果有?這事兒的性質可就完全被改變了。我們不得不懷疑,有人真的私自帶走了“儲藏室”的藏品。”廖捷說。
“那要是沒有的話?是不是也就說明,有人不僅故意設局謀害了陳方舟,還向他潑了臟水?”
顧新城搶先答到。
如果這次沒有找到另外一個出口。那可不就證實,陳方舟當年根本沒有可能自行逃到這裡。而他,很有可能是在坍塌事故發生之前,就被人帶出了12號地坑,甚至已經死亡。
那當年,在12號地坑裡號稱跟他一起工作的四個人,甚至是聲稱自己在地麵上等待的姚遠,不就全都撒了謊嗎?
廖捷輕聲應了一句,又重重的點了點頭。
“嗯。所以新城啊,我想你這次到現場去瞧瞧。不僅是去見證考古專家組的工作,更要看看,秦誌和姚遠他們兩個在現場的表現。”
顧新城說,“明白了。我一定完成好任務。”
“好!”
得到批準的第二天早上,考古專家組重新集結完畢。一行人再次趕往了“黃葉溪遺址”。
這一次,武寧大學的易紅霞團隊反客為主,走在了最前麵。碧波大學考古隊,則主要予以配合。顧新城和一同前往的沈北北,則默默的跟在了隊伍的最後。他們將對此次行動,進行全程的觀察與錄像。
【腳步聲】
這也是兩位警員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接觸到古跡遺址。
“儲藏室”的麵積有一百多平米。東南西北四角,已經被整理發掘。顧新城清楚的看到,這裡是典型的單門結構,同進、同出。之前易紅霞教授也介紹過,剛剛大家一路走進來的正門,理應就是這裡唯一的進出口。
“大家兩人一組,仔細觀察屋內的四壁。注意看看有沒有鬆動的磚塊,或者空心的夾層。如果發現異常,先停下來,報告後再行動。”
易紅霞教授沉著的掌控著全局,指導大家有序的開展工作。
其他成員們紛紛點頭,立刻著手開始勘察。
顧新城和沈北北在一旁默默的注視著每個人的行動,銳利的眼光時不時的掃向秦誌和姚遠二人。此時,他們正分彆與武寧大學的隊員一起,在地坑的東角和南角,各自摸索著。
這幾年,姚遠下坑的次數已經逐漸減少。多年前的那場肺炎,還是給他的健康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導師陳方舟當年去世後,他從28歲到35歲,獨自的在一線奮戰了七八年,陸續完成了13號至17號地坑的發掘工作。為“黃葉溪遺址”的整體探勘,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在那之後,姚遠就退到了二線,主攻分析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