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去看看李恪立刻一臉的好奇,他拿到的書庫裡麵有大量的基礎農具,但是大部分的基礎農具都是由生鐵,甚至鋼鐵製作而成的,這一點在大唐並不適用。
大唐的外部環境並不穩定,所以鋼鐵肯定是第一時間先製作武器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就算是李恪現在也改變不了這些,而部分由大量的木製配合少量的生鐵就能鑄造的農具才是最根本的。
播種機就是其中一項,播種機並不神秘也並不高端,實際上早在漢朝,播種機的前期雛形耬車就已經誕生了,甚至在一千多年後的七八十年代,北方農田量保有量比較大的主要耕地區所使用的播種機,比漢代的耬車……在原理上,也沒先進到什麼地方去。
隻不過是在傳動裝置和材料等方麵進行了部分改進而已。
劉昌帶著李恪來到這個改進的播種機前麵,李恪看到它,光是外形就喚起了他小時候的記憶,李恪小時候用的那個播種機和這玩意很相似了。
李恪記得自己上輩子小時候的播種機也並不大,就是比一匹騾子寬一些,五條腿,播種機兩側的輪子是鐵質的,鏈條帶動,然後上麵是一個長方形的方鬥,裡麵倒進去作為底肥的二胺和小麥種子混合在一起,然後一起倒在方鬥裡播種。
方鬥的下麵的五個孔對應五個中空的播種腿,而這五個孔中間是有類似於水車那樣的凹槽螺紋,可以橫向抽動,裡麵的凹槽大小不同,是利用凹槽大小來調節滾動一次滾輪,播種多少種子的數量的。
大唐的耬車方鬥下麵是沒有這個凹槽螺紋的,這樣的話,耬車兩側也沒有滾輪,這樣的話,就很容易導致小麥一次的數量過多,或者過少,沒有那麼均勻,而實際大部分時間是偏少的。
上輩子李恪的爺爺跟他說過,他們年輕的時候那播種機就叫耬車,播種的時候要搖耬,因為不搖,很多時候種子就卡到一起了,畢竟那個孔不能留太大。
而且耬車兩側沒有車輪,也非常的耗費畜力。李恪小時候見過的那種改進後的鐵製的,他爺爺他們也叫鐵耬,可想而知這個稱呼用了多少年。
目前劉昌他們改造出來的這個播種機,已經非常接近李恪小時候所采用的播種機了。
“殿下,這個播種機我們進行了幾次測試,首先它兩側的車輪,我們還是采用了模具鍛造的生鐵車輪,然後車輪中間的軸承上麵安裝有這種播種凹槽,凹槽也是由鐵製的,凹槽的大小我們進行了固定
“我們測試過殿下您所說的,那種中間的凹槽軸承可以左右抽動,更換凹槽大小的方式,但是它有點複雜,對我們的生產工藝來說非常的難,而且故障率很高。所以我們將它製作成為了固定的,這樣不用更換,它的結構就簡單多了,至於調控種子的多少,我們選擇在這個種子鬥的入口處,設置一個木頭片,空過調整種子入口大小,來調整小麥等不同作物的種子數量劉昌給介紹了一下。
李恪滿意的點了點頭,自己給他們提供的方案,或許是很先進,但是先進要考慮實際情況,劉昌他們做的就非常不錯,這個通過縮小種子出入口的方式就很好,降低了整個播種機的製作難度和故障率。
雖然說這種卡木片擋板的方式,因為種子口在播種的時候會被大量的種子掩埋在最下麵,有時候木片沒卡好,會自己關上等小瑕疵。
但是這個小瑕疵問題不大,因為播種機的後麵會跟著人的,那五個播種腿中間有一段會是空的,從上麵到下麵中間大概留一部分空的,就是為了讓後麵的人觀察,是不是有種子落下來。
不是做不成一體的,而是故意留一段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