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5章(1 / 2)







因怕宰相專製,對皇權造成威脅。朱慈烺時期就開始改革,到了建文四年。內閣製度,成了皇帝谘政的專門機構。

大明的奇葩皇帝不少,很多墮與政務的皇帝,就想做甩手掌櫃。可是,有為了避免臣子專權,內閣製度就開始顯現,內閣的權利也逐漸增大。

很快,內閣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隻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製六部。

然而,雖然首席內閣大學士就是我們所稱的內閣首輔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

內閣製度的延續,遇到個忠臣,依舊可以使得大明朝政體係良性運轉。且不說張居正功過,至少張居正此人對大明是有大功勞的。

明成祖皇帝朱棣成立內閣以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在大明國力昌盛的情況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通過全國近兩千處驛站,全長十四萬三千七百公裡的驛道,層層下發到國家每一個角落。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崇禎皇帝裁撤掉驛站,引發了一係列的連鎖反應的原因。

而內閣,則成了朝廷的重中之重。能夠進入內閣的臣子,都是社稷的棟梁,群臣的表率,中流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