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1 / 2)







第213章

陳海峰笑著說道:“我給大夥打個簡單的比喻,幾千年前,農村一畝地能打多少糧草,一百年前,一畝地又能打多少糧食?”

“每隔一段時間,地裡糧產量就會增加一部分,產量是天上掉下來的嗎?”

“不是,是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研究,進行的各種改良。”

“種糧食是這樣,養豬,養其他家禽,也需要不斷地改良,不斷地進行創新。”

當即,陳海峰用大家能夠聽懂的大白話,解釋為什麼答應,每年向研究所投入五萬塊研究經費。

很簡單,借農學院研究所這隻雞,給青山大隊下蛋。

一百六十頭進口白豬,每家每戶已經養了快兩個月。

進口白豬長勢是好還是壞,大夥的眼睛是雪亮的。

是不是如同描述的一樣,長得比黑豬更好。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他。

不約而同的點點頭。

飼養進口小白豬僅僅兩個月,這些豬起碼長了幾十斤。

比起當地黑豬,根本不是一個品種。

換成國內黑豬,兩個月的時間根本看不出來,到底有什麼長肉。

陳海峰繼續說道:“咱們東北不同於南方,每到秋冬季節,溫度有時會達到零下三十多度。”

“這種情況下,咱們飼養的進口白豬能否正常生產,有沒有抗嚴寒能力,這些都需要研究,都需要進行改良。”

“除此之外,白豬頻繁生病,必然會影響它的體重,正常的出欄時間,生病次數和病情嚴重程度,能否在正常的時間裡出欄,都會直接影響大家的直接收入,增加飼養成本。”

科學方麵的事情,涉及了大量的專業術語和專業內容。

陳海峰跟大家說上三天三夜,眾人也未必能聽明白。

有鑒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