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 乘勝求和(1 / 2)

奉係江山 青史儘成灰 1938 字 2個月前






消滅多數黨?那豈不是要打到歐洲麼!張作相雖然對國際局勢不是那麼了解,但是光是看地圖,就知道這是一個令人絕望的距離。彆說以奉軍目前的狀況,就算奉軍能一統全國,然後在經過二十年休養生息,也未必有這個本事。</P>

同張廷蘭一樣,張作相能從一個綠林土匪,成為張作霖最信任的助手,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有自知之明,越是形勢有利,就越要頭腦清醒。</P>

“艾斯頓先生,英國不也參加了乾涉俄國的軍事行動麼,光是我們出兵,有些不合理吧?”</P>

“沒錯,事實上大英帝國政府已經行動了起來,我們同法國和波蘭一起,正在和多數黨的軍隊作戰,阻止他們進入東歐。如果中國能從遠東方向,發動強有力攻擊,必定會給俄國人造成致命的打擊。”</P>

克萊恩也說道:“巡閱使先生,多數黨是一股禍水,對世界都是一個威脅,如果能夠消滅他們,各國必定會平等對待中國,視中國為最親密,最重要的盟友。”</P>

“這話張某人似乎早就聽說過!”張作相微微一陣冷笑:“當初勸說段祺瑞政府參加對德作戰,就是這麼一個說辭,結果到了最後,山東問題依舊懸而未決。”</P>

張作相毫不客氣的戳穿了兩國虛偽的許諾,讓克萊恩和艾斯頓尷尬不已。不過他們還是不願意放棄對張作相的勸說,原因很簡單,就是在歐洲方向,他們的確遇到了麻煩。</P>

其實早在奉軍對遠東攻擊之前,俄國人就先後消滅了高爾察克和鄧尼金的部隊,白軍基本上已經潰散了,隻剩下波蘭和俄國還在戰鬥之中。</P>

在一戰之前。波蘭是被德國和俄國瓜分的,一戰之後,波蘭成功複國。從德國手中拿回了不少領土,但是另外還有大量的領土在俄國手中。剛剛立國的波蘭,在英法的支持之下,參與了乾涉俄軍的行動。</P>

就在四月份的時候,波軍一度殺到了基輔,不過由於戰線漫長,補給不足,波軍遭到了慘重的失敗。俄軍隨即在圖哈切夫斯基的指揮之下。殺入了東歐,此時多數黨人對於輸出革命還是非常熱衷的。</P>

他們想要徹底擊敗波軍,然後在中東歐推動紅色運動,實現世界革命的主張。多數黨軍隊進入東歐。對於英法來說,絕對是嚴重的威脅。</P>

這時候突然奉軍在遠東節節勝利,大大出乎他們的預料,不過英國也發現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鼓動中國人發動攻擊。緩解多數黨對東歐的壓力,當然在他們的算盤之中,隻有自己的得失,奉軍也隻是一枚棋子。在他們看來,歐洲還是世界的中心。為了保護歐洲,中國犧牲是理所應當的。</P>

艾斯頓一見張作相不上當,他咬了咬牙,然後說道:“巡閱使先生,我們是真心誠意的希望中國能夠繼續進軍。而且我們也認為奉軍是中國最有希望的一個力量,我們願意看到奉軍統一中國。”</P>

說到這裡,艾斯頓停頓了一下,又補充道:“當然這要有一個前提,各國在華利益必須得到維護。”</P>

自古以來都是槍杆子裡出政權,老袁當初能夠爬上大總統的寶座,就是因為手握著強大的北洋軍。如今奉軍大勝俄國人,絕對是中國第一強軍。奉軍入主中原的態勢已經十分明確了,幾乎難以遏製。</P>

在奉軍最初出兵的時候,英美還劃出了兩條紅線,不準吞並遠東,不準爭奪中原。可是奉軍在遠東打得太好了,局勢已經出現了變化,俄國對歐洲的威脅又太嚴重了,因此英國人才改變了策略,</P>

支持奉軍一統天下,看起來是好大的一個人情,不過說起來也隻是惠而不費,而且他們還要奉軍維持在華利益,說白了就是讓奉軍當袁世凱第二。如果是其他諸侯光是一個列強支持,就足有樂開了花,可是奉軍就比較特殊了,沒有真金白銀的好東西,休想收買奉軍。</P>

張作相也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人,因此笑著說道:“兩位公使,遠東戰事還沒有結束,談彆的還太早了,而且我也不了解前線的情況,這些事情容後再談吧。”</P>

克萊恩和艾斯頓一看張作相不上當,也隻能先告辭離開,不過他們並沒有放棄這個念頭,而是全力發動了手中的力量,對奉軍進行了大力的吹捧。</P>

各種報紙不斷的登載奉軍的各種消息,稱奉軍是遠東第一強軍,誇獎張廷蘭是年輕有為的將領,中國的拿破侖,遠東的堅固屏障,上帝的盾牌……</P>

除了報紙大肆宣傳之外,各國的武官也從看似公允的立場上發出了評論,宣揚奉軍是遠東最具現代化的軍隊,比起多數黨有著天大的優勢,隻要下定決心,就能輕鬆獲勝。</P>

隨著列強的吹捧,中國的一大批文人學者也都站了出來。他們也紛紛開始撰寫文章,指出俄國是中國最大的威脅,既然出兵遠東,就應該一戰成功,徹底將俄國這個威脅消滅掉,爭取北方的永遠和平。</P>

由一個胡姓學者牽頭,其他幾個學者附屬,他們聯名在報紙上登載了給張廷蘭的公開信,他們認為消滅多數黨是列強共同支持的事情,中國理應參與其中,而且還要多出力,隻有這樣才能扭轉中國的命運。他們還舉出了巴黎和會的例子,中國雖然參加了對德作戰,但是由於隻派出了勞工,並沒有派出真正的作戰部隊,因此才有了巴黎和會的失敗。</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