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擴大生產(1 / 2)

北宋小商戶 一個苦力 1896 字 4小時前






書房中,徐知縣正在給他的老師王薄寫信,關於義學的奏本遞上去已經將近二十天了,怎麽說都應該有消息了吧。滿懷憧憬的徐知縣是左等等不來,右等等不來。八成是讓通政司給壓下了,不得已寫信給恩師打聽打聽朝中近況,信中詳細稱述了設立義學之事並隨信奉上了一本謄抄版的三字經。

這時還玉端著一盤剛剛“發明”的點心闖進來說道:“爹爹嚐嚐這個,女兒剛剛做的。噫爹爹是在給誰寫信呀?咱們家親戚嗎?爹爹啊,咱們家在京城有親戚嗎?”

徐知縣一臉古怪的看著自己女兒,心說咱家老家在荊州江陵你又不是不知道,在汴京怎會有親戚,“為父是在給汴京的恩師寫信。”

“哦?父親的恩師是在京城當官的嘛?”

徐知縣愈發迷惑了,這丫頭是不是糊塗了,“為父的恩師乃太傅王薄,還玉呀,這些你不都是知道了嘛,為何有此一問呐?”

“哦……沒事沒事,女兒隻是忘記了嘛,來爹爹快嚐嚐這個,涼了就不好吃了,”說著將手中的點心端了上去。

汴京城皇宮大內垂拱殿中,大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將手中的一份奏折重重摔到桌上哼道:“現在通政司連這樣的折子都要壓著了嘛!”

桌上還有一疊同樣的奏折,是前些時候令王繼恩強行取來的,自上次提出遷都之事遭群臣一致反對之後,趙匡胤心頭的危機感就越來越重了。

看得出大部分朝中要員已經依附到了二哥身邊,把控朝政蒙蔽聖聽,通政司,政事堂,甚至是禁軍也被他滲透了,權利呐,就像是一個漩渦,當你身處漩渦中心,旁邊的人就會慢慢向你靠攏,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都會推著你朝最終的目標前行,那麽你最終的目標是哪裏呢?

想到這裏不免又是一陣苦笑,自己當初不就是這樣嗎,黃袍加身,嗬嗬,朕能不答應嗎,不答應他們馬上就會把這身黃袍披到另一個人身上,可是當初我的老母妻兒都還在開封啊,他們好狠的心呐。

之後朕四處征戰,為保後方穩固,又因皇子年幼不能擔當大事,不得已將開封府尹這個名義上的儲君之職授予二哥,哪知待朕平定諸國回返京城時才發現二哥之勢早已尾大不掉,甚至隱隱有架空朕的趨勢。

可朕還能怎樣,手足相殘嗎?讓二哥成為第二個李重進嗎?於是朕隻得步步退,你就步步進,直到如今這朝堂之中還有自己能信任的人嗎?恐怕也就剩下幾個軍中的老兄弟了吧,自己當初以為武人不穩當,現在看來文人更可怕,早知今日自己當初何必整個勞什子的什麽重文抑武杯酒釋兵權。

就這樣想著又隨手翻了翻桌上那幾本奏折,翻到那本關於雍丘縣令設立義學之事的奏折時看到下麵的名字:徐明誠。微微一沉吟,起身對身邊的內侍總管王繼恩道:“擺架太傅府,朕聽說王愛卿近日身體有恙已經臥床好幾天了,朕要去看看。”

“遵命,陛下。”

“老臣……參見陛下。”

“太傅免禮。朕近日聽聞太傅身體有恙,特過來看看。”

“老臣多謝陛下關心。”

“嗯哼,”趙匡胤輕嗑一聲看了眼王繼恩,待王繼恩意會躬身退出門外掩上了房門後,趙匡胤自袖中取出那份奏折遞給王薄道:“太傅先看看這折子。”

王薄接過折子細細通讀一遍後問道:“陛下這是?”

“這徐明誠是你的學生吧?此人頗有文才,曾任中書舍人一職,朕還是有點印象的。”

“回陛下,徐明誠正是老臣學生,此奏本所提設立義學一事,實為仁政。老臣認為甚妥,亦可在京城效仿之,以定流民安民心。”

“唉……此事先不談,朕的意思是想藉此遷調徐明誠回京,於禮部設教諭一職,將禮部職責一分為二,判禮部事專管奏補太廟齋郎等事,另設判教諭事一職,專職掌管科舉。以應來年開春的省試。”

“陛下此舉意為何?”

“唉……太傅呐,你也知道,朕現在在朝中無人呐。”

說著兩人同時歎了一口氣。

良久,王薄道:“陛下可曾考慮立儲?”

“不妥呀,不說五代以來各朝已有數十年未曾立儲,即便上月朕欲加封德昭為魏王亦遭致眾臣反對,如若強行立儲……”說到此時趙匡胤頓了頓,眼中竟掠過一絲恐懼,繼續道:“恐遭不測。”

又是良久的沉默……

“如今攻伐北漢之事已定,月初二哥及朝中眾臣又力薦黨進,潘美,楊光美等五人分兵五路兵發太原,恐又是拉攏朝中重將之舉,亦如年初攻滅唐國時二哥力薦的曹彬,現在怕是也已依附於他了。”說完,趙匡胤又重重的歎了口氣。

“朝中重將儘遣,那陛下身邊還有人嗎?”王薄擔憂的道。

趙匡胤聽聞此言陡然變色,不會的,不會的,他不會有這個膽子,他不會,那他身邊的人呢……

自太傅府出來,趙匡胤是越想越不對勁,越想越心驚。回到垂拱殿沉思良久,對王繼恩道:“宣欽天監監正周茂元覲見。”

次日大內皇宮紫宸殿的朔望朝會中,諸事議畢正欲退朝之時,欽天監監正周茂元出班奏道:“啟稟陛下,如今已時近七月,乃心宿西移,七月流火之時。我大宋國以火德立國,此時出兵恐有不妥。”

“哦?果真如此?”趙匡胤道。

“陛下,”三司使趙炳熙出班奏道:“如今大軍雲集,每日耗費錢糧無數,若拖延日久,恐有不支啊。”

“陛下,”參知政事盧多遜出班道:“如今大軍開拔在即,如若拖延,恐憂傷士氣。”

“陛下,若拖延日久,大軍抵達以至隆冬,恐對大軍不利。”趙光義也開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