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京城置宅(1 / 2)

北宋小商戶 一個苦力 1750 字 4小時前






中午時分,王浩所乘的官船便入了汴京內城的甜水巷碼頭,與上次不同,這次入城異常的順暢,也不知是不是因為所乘的是官船的緣故。

甜水巷碼頭位於汴京城內城的甜水巷南麵儘頭,緊靠自西向東的汴河大街,碼頭不大,隻供遊船或客船停靠。

還沒靠岸,就遠遠的看到楊延青在碼頭上等候,前些天得知入京的確切時間後,正好楊延青又來提貨,告知已在京城尋好了幾處屋宅,隻等王浩到京城之後去實地探查一番就能立契成交。

徐明誠一家人比較多,算上丫鬟婆子總共有十幾口人,至於住宿問題早就由管家提前來京城安排好了,拎包入住就行,就在甜水巷靠近觀音院的一條巷子裏租了套三進的院落。

沒錯,是租的,儘管徐知縣為官多年,大宋朝公務員的工資也不低,但對於甲第星羅,比屋鱗次,寸土寸金的京城房價來說,那點薪水要在內城置一處過得去的宅子還是隻能望屋興歎的。

像徐明誠租住的那種三間三進左右有廂房後院有小花園的宅子,售價一般在五千貫以上,徐知縣之前在雍丘當知縣時每月的工資算上各種五花八門的補貼大概是二十貫,不吃不喝也得存上二三十年才能買得起。而一個普通工人,則要存上四五百年才能買得起這樣的宅子。

當然外城的房子就相對便宜很多了,環境自然也是要差上不少的,而且大都都是以木製建築為主,加上各種亂搭亂建的違章建築,直令得坊無廣巷市不通騎。又沒啥防火意識,往往就是一燒燒一片。

看完了楊延青找好的幾處宅子,都還不錯,供一家四口人住住足夠了,就是價格著實貴了些,兩進的都要六百貫,據一起陪同看房的牙人所說,京城中這種帶前後院落的宅子,不管是哪個犄角旮旯,就沒有低於五百貫的。

最後一咬牙,把這兩個多月來辛苦創業挖到的第一桶金全抖了出來,在外城城東主街牛行街後麵的朱家橋瓦子置了一處三進的院落。

說是三進,其實還是有很大折扣的,第一進雖然算是臨街商鋪,但隻有一間半,後麵是個小小的天井。天井的右邊擠了間廚房與後麵的餐廳相連。

中間堂屋兼通往第三進的走廊,堂屋右邊一間是客房。第三進稍微寬敞些,還帶有閣樓,屋後緊挨一條三四米寬的內城護城河的支流,相對也比較安靜一些,勉勉強強也算得上是鬨中取靜了。

向牙人支付了定金,明天去開封府轄下的宅務司簽了文書就能拿到房產證了,全款購買,不給按揭。

宅子裏的家具還算齊全,並不需要再添置些什麽,同來的六子和幾名工坊幫閒一起裏裏外外的收拾了一番,王浩一家子就算是在這汴京城中正式安家了。

還是賺錢好啊,就這樣折騰了倆月就能在這帝都二環內買得起獨立成套的二合院了,得再琢磨個賺錢的法子出來,賺他個盆滿缽滿,到時咱也過過錦衣玉食香車寶馬的腐敗生活。

可是又想到那勞什子的官職,王浩頓時又有些怏怏不樂起來,真是無妄之災啊,以後再也不抄那些詩詞文章了,好處沒看到,反倒惹來一地雞毛吊糟,不知道到時能不能不要這個官,哪怕辦個停薪留職也是好的。

那種勾心鬥角的地方,總歸不如求本逐利悶聲發大財的日子逍遙快活。況且是對商人並不苛刻的大宋朝。

安頓好了老娘和翠兒,在門口對麵的小食鋪隨便買了兩包糕點,王浩就帶著和尚去徐知縣家恭賀喬遷之喜了。

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看著零星可見的蜂窩煤爐,王浩麵顯得意之色,這是俺這隻小蝴蝶的功勞啊,過不了多久,這汴梁城的大小百姓就能過上這霧霾指數嚴重超標的好日子了。一把水壺能造就工業革命,不知道咱的這一口煤爐最後能不能也整個張特或者李特出來。

一路走一路天馬行空的想著,行不多遠見前方有餘煙嫋嫋,一婦人跪在自家剛被燒成殘垣斷壁的房子前嚎哭,眾路人圍在那裏指指點點。這是又發生火災了,幸好是白天發現的早,沒連累到周圍的房子,也沒有人員傷亡。

走的近了,有三兩圍觀者聚在一起小聲說話。

“這老樁頭一家可憐嘍。”

“他家婆娘收個衣服的功夫,這火就燒起來了。”

“這灶裏的火還燒著人咋能走開呢。”

“這鄰裏相間的,最怕的就是走水了,這次幸好發現的早,要不然就沒法收場嘍……唉。”

“我聽說惠民街上有家賣的煤爐很是新鮮。據說他家的煤爐不用擔心走水。”

“對對對,我家邊上的劉麻子家就買了一個,稀罕的緊,每天一大早就把那煤爐拎到門口生火。自從買了那煤爐,燒水煮飯就全用那玩意了,家裏的灶台都落了灰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