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陰錯陽差(1 / 2)







南直隸省作為大明鄉試大省,鄉試考生數量曆來為兩京十三省之冠。本屆鄉試又因著積壓了兩屆士子,所以人數格外眾多,逼近五千大關。

依照謝凡前番計算,本場鄉試錄取率應當不足百分之五。可實際上,謝凡還是過於樂觀。縱然人數為曆年新高,本場鄉試依舊為定額,隻取一百三十五人。所以錄取率實際不足百分之三。

不過相對於其他行省,南直隸舉人名額也是各省最多。舉人名額按一省人口、物產、稅賦而定,所以各省皆有不同。大省有百餘名,比如南北直隸。中省約七、八十名,比如山東、山西。小省僅四、五十名,比如廣西、雲南。錄取名額皆有定數,不能任意增減。

相比中式名額,朱卷數量實在巨大,可謂浩如煙海。僅靠幾位考官、同考官在短短月餘內批閱完畢,簡直如大浪淘沙一般,殊為不易。

外簾官將考生墨卷謄抄為朱卷,朱卷又經過對讀,方才送至內簾。內簾收章官將朱卷按照《五經》分開成捆,每經試卷專由一房批閱,亦是取中定額。如何分配又由考官抽簽決定。因此擔任閱卷的同考官,又稱房官或房師。

故而如謝老秀才所言,首場試卷最為重要。若是首場落卷,任憑此後兩場文章如何驚才絕豔,也是枉然。

此外還有一處關卡,卻是謝老秀才久經戰陣,亦不知曉:朱卷若是先至考官案頭,便更易取中。因為試卷評閱全賴人力,考官困於方寸之間,整日看卷,看至後頭,考官也難免懈怠疲憊。所以越至後頭,取中越難。

正所謂“定棄取於俄頃之間,判升沉於恍惚之際。”*

說到謝凡,他首場文章做得不錯。語言質樸,邏輯通順,更要緊言之有物。尤其詩義《小雅·蓼莪》一文情真意切,誠懇動人。鮮花總需綠葉襯。

這份朱卷在一眾辭藻華麗卻空洞無物的文章中,顯得格外出色。更要緊的是,謝凡的卷子在第一日便放於房師案頭。

經房同考官正是精神抖擻,奮發上進之時。剛好同考官乃是一個十足孝子,從小由寡母含辛茹苦撫養長大,千辛萬苦方才考取功名。他深感於“墓門拱木,自古無死而複生之親”一句。於是在這份朱卷上留下一個藍筆“高薦”。

“薦卷”送至副主考翰林學士,楊偉案頭。楊翰林通覽全文,亦覺四書經義文章言之有物,詔、表、誥撰寫也是中規中矩。

楊翰林順利看到到最後一篇策論,眉頭漸漸緊蹙。

此篇策論文采斐然,才華橫溢。偏偏對於衛所軍戶這等祖宗成法,暗含不滿。雖然衛所軍戶逃亡甚多,早已人儘皆知,正如“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可人儘皆知,亦是不可隨意置喙。正如不可“對著和尚罵賊禿”。最後對朝廷海禁亦是頗有微詞,竟還多談海貿之暴利,銅臭之氣撲鼻而來!

“既是膽大包天,又是有辱斯文!”楊翰林為之一哂,不以為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