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尾聲(2 / 2)







而中州此時,自己立下的太子已經壽終正寢,如今繼位的是呂布的孫子,他沒有回朝堂去,他這三十年見過太多為了權利父子相殘的事情,人性在受到利益相關的威脅時會變得多喪心病狂他很清楚。</P>

他隻是遊曆天下,將一些西方自己覺得不錯的觀點在民間傳開,或許是因為呂布的緣故,中州三代天子在對百姓的態度上都極為開明。</P>

但到了孫子這裡時,呂布敏銳的察覺到,無論朝堂上還是地方上,類似世家的勢力再次形成,而這一次,這種力量最大的在南方而非北方。</P>

因為海運的關係,南方積累財富的速度遠超依舊靠著農耕為主的北方,而財富的積累,也無形中在不斷改良著南方的各種條件。</P>

比如教育資源,呂布這些年走訪中,發現如今朝廷通過考核選拔出來的官員,南方人才要比北方多了數倍不止,呂布親自在南方走訪,對比南北差異之後才發現,南方開始出現大量私人建立的學堂。</P>

不惜重金請來名士大儒教授學問,而北方雖然也有學院,但基本都是呂布在位時的那些,他離開這麼多年,北方書院基本沒有增加,而南方的書院隨著海貿的進行,如同雨後春筍一般不斷出現。</P>

南北經濟的差距逐漸在人文、素養方麵開始全方位展開,而朝廷似乎並未發現隱藏在這之下的威脅,甚至開始打壓南方人才,致使南北矛盾開始激化。</P>

南方掌握經濟資源,而北方側重權利,後世子孫不能善加引導,反而開始以打壓和堵塞南方學子上升渠道的方式來防止南方學子抓權!</P>

呂布確實留下過要杜絕商人跟權利融合的訓誡,但如今這情況,朝廷該做的不是妥協,而是加大北方優勢的開發,同時做出一些限製,比如商人世家如果想要當官,需放棄產業北遷之類的,總之要入仕就得放棄商人的利益和財富什麼的。</P>

總之如今已經到了變的時候,朝廷卻遲遲沒有作為,這樣下去會出問題的!</P>

呂布曾寫了數封書信去朝廷,在他的時代,是準許天下人參議朝政的,當然這些由百姓寫出的奏折會有審核,否則呂布一個人看,那得累死。</P>

但自己的信送上去,卻如石沉大海!</P>

朝廷沒有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在察覺到南方逐漸不受控製後,開始封鎖國門,開了海禁!</P>

這樣一來,等於斷了很多南方人的財路,若非朝廷對各地軍權掌控極嚴,隻這一條,說不定就能造成南北大戰!</P>

而接下來,朝廷開始一連串的查貪,大量的官員落馬,輕則丟官,重則丟命!</P>

這點雖然手段略顯殘忍,但呂布卻是支持的,顯然朝堂上也發現新的士族力量開始成形,借著查貪,實則將這些形成不久的士族力量重新打廢。</P>

而這反彈一直持續了五年,朝廷大多數官員換了三批方才結束,不是朝廷想結束,而是呂布的孫子……死了。</P>

這個孫子雖無太多天賦,但卻是頗為勤懇,事事親為,重孫對呂布來說就有些陌生了,不過自己這位重孫雖然年幼,但接掌權利的手段卻是不錯。</P>

就在呂布稍稍放心之際,南海處卻開始有大量島國人入寇。</P>

呂布擔心的事情終歸是發生了,因為海禁的原因,不少南方豪族暗中勾結外人開始在海邊四下販賣財物。</P>

但這些外來的可不是什麼良善之輩,在了解到朝廷的海禁態度,知道這些人不能出海之後,不但貪了財物,沒給錢,更在沿海一帶劫掠。</P>

也有一些因為朝廷政令家破人亡的南方人索性出海,在海外糾集一批漁民或是彆國海民聚眾為寇,倒也還有些道義,不找中州人的麻煩。</P>

呂布本不想管這些事情,但看那些島人在沿海犯下的累累罪惡,當初他遊曆時也曾去過那島國,遇到自己卑微的恨不得化身為狗,但如今麵對這些百姓卻是原形畢露,凶殘無比,比之當初的滿人有過之而無不及。</P>

呂布最終還是沒有忍住怒火,糾集了一批人直接渡海殺入對方本島,五年間在那島國之上殺人倒是其次,卻將所有技術的記載以及各種人才燒殺一空,讓島國各種技術包括造船、農耕等倒退了書十年乃至上百年,雖然這隻是治標不治本,隻要中州那邊不開海禁,早晚還是會出問題,但這種事……還是留給後人解決吧,他已經老了,老到在回到中州之後,隻留下一篇富國論給後人之後,便撒手人黃,享年一百三十六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