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矛盾(1 / 2)







“科舉?”楊彪看了看朝廷發下來的詔書,眉頭微微皺了皺,隨後卻是漸漸舒展開來。</P>

罷了,自己一把年紀了,兒子如今也是一郡太守,看樣子,頗得太尉重視,自己又何必再橫插一手?</P>

想是如此想,但眼睛還是忍不住再度看向那詔書,這一下子,呂布這些年來又是搞出印刷術,又是積極辦學的目的現在回頭一看,瞬間清晰了。</P>

此前呂布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為這所謂科舉做準備。</P>

雖然此前也有過一次大考,但這次大考的目標還是寒門、世家、豪族人才,還沒有擴散到所有人,而且那次大考也隻是臨時為了誘足夠人才而展開的,事實上,大漢以前也有過類似的大考。</P>

但這次呂布推出科舉的目的卻不同,這是要建立一套新的體係,完全廢除了以前的察舉製度,也就是廢除了士人手中最重要的舉士特權。</P>

至於這個特權有多重?</P>

可以看看袁紹、袁術兄弟,袁家四世三公,朝廷百官,多半都是出自袁家或者袁家門下舉薦,哪怕天子的命令,袁家如果不願意執行,天子也沒辦法,朝廷總得要人來維護的,百官如果不乾事,那朝廷運轉都費勁。</P>

其實楊家也是四世三公,隻是比之袁家還是差不少的,這差距就在門生故吏上,袁家門下出了不少重臣甚至三公級彆的,而楊家在這方麵不如,所以聲勢上,楊家不及袁家。</P>

而呂布的科舉製,名義上天下百姓隻要有能力,都可以來考,但事實上誰都知道,不可能,最主要的還是麵對士族豪強以及寒門。</P>

但現在的問題是,一些有能力的年輕人想要走入仕途,不再需要士人舉薦,可以憑本事通過科舉入仕,這麼一來,無需依附世家也能出人頭地,又何必依附?</P>

四世三公可能還會有,但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的輝煌卻是不可能了。</P>

如果是十年前,楊彪絕對會站出來反對這科舉,這科舉固然維護了皇權,但士權卻是注定沒落,隻要這科舉製在一天,士權就很難重新興起。</P>

當然,也是可以讓科舉名存實亡的,隻要掌握住尚書令這個位置,掌握科舉的舉辦權,掌握取士權,那誰被任命還不是由自己說了算?</P>

但這些權利,都在呂布手中,誰能搶?誰敢搶?</P>

楊彪不敢,因為楊家已經被楊修深度綁在呂布身上,家產都充公,兒子如今也當了太守,看呂布的架勢,以後還會召回朝中重用,如今讓他去做太守也是一種曆練。</P>

反駁呂布,不說能不能成功,就算成功了,楊家這麼多年對呂布的付出就沒了,兒子的將來也沒了。</P>

最終,楊彪將詔書丟進了火盆裡,就當自己沒看到過吧。</P>

其實站在呂布的角度,如今這個局麵是最好的,是士人逼的太狠了嗎?</P>

回想昔日董卓時期,楊彪歎了口氣,或許吧,這本就是一場無解的局,或許呂布就是在董卓的身上看出自己不可能得到世家的支持,然後選擇了另辟蹊徑,走出一條新路來,這也算是偶然中的必然吧。</P>

但世家有錯嗎?</P>

其實也沒錯,光武以來,不都是如此嗎?隻是正因了那否極泰來,世家到了極致後,自然而然便引起了反噬,就算沒有呂布,或許也會有其他什麼張布、李布的人出來,打翻世家的局麵。</P>

大勢已經被呂布逆改,連自己兒子都站在呂布那邊,自己一個垂垂老朽,又何必管那麼多?做好自己的太傅就行了。</P>

呂布待自己還算不錯,俸祿至少還給一半兒,另一半兒要自己去才給,現在看來,去書院也不錯。</P>

在朝中不屬於呂布的派係中,自己算是過的比較滋潤的,這麼大年紀了,何必自尋煩惱?</P>

看著火盆中,漸漸燃儘的詔書,楊彪心情突然輕鬆了許多,這最後究竟會如何,就交給年輕人去吧,自己不管,也沒能力管。</P>

如果樹幾年前關中還有人能夠對呂布出手的話,那到了現在,想要再如當年那般對呂布形成威脅就是笑話了,這幾年關中士族不知道被呂布犁了多少次,殺人倒是不至於,但家中家丁、佃農都有嚴格限製,更彆說聚集私兵來對付呂布了,關中現在所謂的士族根本不可能如同幾年前一般直接拉起一支軍隊來跟呂布抗衡。</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