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引水、填海、加高三大工程,氣溫升高,雪山融化危機(1 / 2)







:[]

景泰六十年,鄂畢河、葉尼塞河、疏勒河三條大河向北方注水計劃正式開工。

隨著電氣革命揭開帷幕,大明的主要投資項目,主要是大壩工程、電器工具等方麵,主要用於施工作業。

今年換太子後,朱見漭投資幾十億入場,刺激電氣革命的迅猛發展。

為加快三大工程建設,朱見漭進一步擴大投資,加快建築速度,加快工期。

勒拿河,是一條發源於捕魚兒海西岸,流入北冰洋的全年冰凍河。

發源於貝加爾山脈的西北麓,先朝東北方向流動,基陵加河和維京河彙入其中。與奧廖克馬河會合後,經過最大城市雅庫茨克就進入低地區。接著河流轉向北方再彙入右支的阿爾丹河。

大明的引水思路是,從源頭進行勒拿河改道。

雅庫茨克叫列拿。

其實,在清朝勒拿河叫列拿河,清前期歸清朝管轄,尼布楚條約中,清朝本想以列拿河為界,戰場上丟掉的東西,永遠無法在談判桌上得到,就以外興安嶺為界。

大清楓葉地圖,就是以外興安嶺為界。

所以,大明控製這座城市後,按照當地的音譯,就叫列拿市。

本地土著應該是鄂溫克人,在大明統稱為索倫人,索倫精銳,就是從這些凍土區招募的勇士。

大明對這塊地區的懷柔,是非常非常溫柔的,因為這裡的野人是真的能征善戰,老皇帝拿著當兒子寵。

列拿市,算是大明最北邊的城市了,城市人口僅有12萬人。

該地區冬天嚴寒且漫長,一月平均氣溫為-38.6℃,極端最低溫為零下64.4度,絕對溫差超過100℃,盛夏時節隻有地麵1.2米的凍土能夠融化。

這樣一座城市,隨著大明工業化進程加劇,基本人都搬去溫暖的南方了,這座城市是肉眼可見的衰落。

所以,勒拿省是大明麵積最廣大的兩座省之一,總麵積三百多萬平方公裡,而人口卻隻有146萬人。

從勒拿河借水,不是讓勒拿河乾涸,而是北水南用,從捕魚兒海上引水。

大明挖了幾條人工河,主要溝通勒拿河與色楞格河、克魯倫河,將色楞格河引入熱河和山西。

將克魯倫河引入河北,彙入河北的永定河、滹沱河,進入渤海省和黃海省。

僅靠勒拿河的流域,未必能夠完全供應克魯倫河,所以要引鬆花江的水進入遼河,從遼河延伸出一條新河,進入渤海省。

工程的難點是,水域要穿過蒙古大戈壁,蔓延上千裡的大戈壁,蒸發量大,水流沒有足夠的動力,會滲透進入戈壁裡,使得戈壁變成沼澤地,最終導致工程失敗。

大明水利部認為,穿過戈壁灘路段,全程修建水泥堤壩,走水泥堤壩保證水域不流失。

可這樣的難點是,後續維護費用極高,而且這種人工河,容易造成水體汙染。

經過專家計算,如果使足夠的水穿過大戈壁,勒拿河就無法北上,導致北麵嚴重缺水,北麵凍土區的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會威脅人類生存危機。

同時,也有可能讓整個戈壁灘變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沼澤,增加了大明統治北方的難度和成本。

有專家提出,修建人工地下河,從地下運水。

造價又是個大難題。

大明同時上馬三個大項目,縱然有資金支持,但也是能省則省。

還有一個預料不到的問題。

加高興安嶺後,會造成興安嶺以北的地區更加寒冷,會不會讓捕魚兒海冰封呢?一旦冰封,那麼引水工程就徹底沒用了。

而人工增溫,讓水流解凍,造價多少呢?

這些問題經過兩年的反複研究,終於在理論上取得了突破。

氣候寒冷問題,可以加高貝加爾山來解決。

所謂加高興安嶺,不是僅僅加高興安嶺的,而是要加高貝加爾山、揚斯克山脈等北方凍土區的山脈,以及加高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讓來自北冰洋的寒流形成一個漩渦,利用物理原理,給東北地區升溫。

專家進行反複測算,反複實驗,確定這個項目可行,用一道道屏障,降低來自北冰洋的寒流,升高東北地區溫度。

這樣能夠確保發源於貝加爾山的勒拿河的溫度,起碼在夏季是不會結冰的,保證北方地區供水問題。

隻要工程成功,整個河北、山西、陝西將不再缺水。

渤海和黃海兩個新省,也會有豐沛的水資源。

這兩個省的水資源有兩個,渤海省構建三條大河,延伸鴨綠江和遼河。

黃河的出海口也不再是山東,而是從黃海省出海。

讓黃河途經渤海和黃海兩個省。

老皇帝認為,限製北方發展的主要是水資源,隻要擁有豐沛的水資源,北方就能開墾出華北平原和河北平原來,甚至熱河草原,都能夠改良成耕地。

傳統的400毫米等雨量線,很有可能發生改變。

氣候專家預計,加高北麵山脈後,河北氣溫可能要提升六到七度,熱河地區氣溫提升四到五度,就是說,該地區的降雨量會進一步下降,產生乾旱。

地理位置被人工改變,氣候是沒變的呀,氣溫升高會加速蒸發,導致地表乾旱,進一步土地沙漠化。

地理專家預計,400毫米等雨量線,很有可能向南移。

就是說,河北很有可能沒有出現耕地大平原,甚至會荒蕪成草原,乃至退化成戈壁。

400毫米等雨量線是劃分耕地和草原的標準,也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線。

解決的辦法,是老皇帝提出來的,人工降雨。

當時專家沒明白,隻要搞清楚是怎麼降雨的,以現在的技術就能實現人工降雨。

降雨是水從地麵蒸發成水蒸氣,上升到大氣中,遇冷凝結成小水滴或冰晶,這些水滴或冰晶聚集形成雲,當雲中的水滴或冰晶增長到一定程度,其重力超過上升氣流的支持力時,就會從雲中落下,形成降雨。

隻要利用好雲,人工乾預就能實現降雨。

就是說,400米等雨量線,已經形同虛設了,縱然河北地區溫度會升高,隻要河流足夠多,水源足夠豐沛,就會有足夠的水蒸氣,水蒸氣凝結成雲,就能降雨了。

想改變熱河大草原,就要搞清楚草原是怎麼形成的。

草原形成原因是土壤淺薄和降雨量少。

隻要從北方三大河引水,一定能增加草原上的河流水域,也能增加草原上的降雨量。

土壤淺薄也沒問題,北方凍土多的是土,隻要填充就好了。

再說了,隻要技術發展,人工造土,要比挖土造價更加低廉,還有現代化肥的逐漸研發成功,對傳統肥料的依賴已經逐漸下降了。

這些年,為了維持生態平衡。

墾殖司年年植樹造林,就說西域省,從收複至今,已經出現了15萬畝林帶,北麵的阿爾泰省,植樹麵積逐年增加,已經從灰茫茫一片,變成了綠油油的省份。

阿爾泰省北麵的烏裡雅蘇台省,就是葉尼塞河和鄂畢河中間夾著的地區,是大明和魏國的交界省份,麵積巨大,但70%是凍土區,這片地區被蒙古人禍害的最嚴重,夾雜著沙漠、戈壁,實在談不上什麼好地方,但經過二十餘年的治理,已經重現了生機。

唐努烏梁海,就是圖瓦共和國,是俄國的。

大明的唐努烏梁海省,在原有地區基礎上,增加葉尼塞河與科爾布多河夾著的地區,麵積廣大。

這片地區大明占領時並沒有被過於開發,但隨著發現了巨大鐵礦山,被粗暴開發,很快這裡的生態環境就崩潰了。

大明用了十五年的時間治理,至今還未恢複原樣。

所以這幾年,大明已經不許過度開發了,要給子孫後代留下充足的自然資源。

墾殖司這些年,力求恢複綠水青山,每年投入海量的銀子,將這塊被漢人深耕五千多年的土地,舊貌換新顏,重新煥發生機。

從景泰八年開始,至今五十七年了,每年固定支出外,還會酌情增加支出。

現在,整個大明遍地是綠色。

所以,填充熱河大草原變成耕地,是完全可行的,生態環境不會遭到巨大破壞。

而有了充足的水源,也不擔心草原會荒漠化、戈壁化。

地理專家計算過,如果加高了整個西伯利亞,大明北方的邊疆省,如烏裡雅蘇台、唐努烏梁海、阿爾泰、西域、青海、寧夏,全都能因此受益。

隻是葉尼塞省和勒拿省,兩個凍土省徹底廢了,捕魚兒海省和蒙古省、韃靼省和突厥省,四個省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基本也不太適合人類居住。

限製西北發展的要素,同樣是水。

西北地處內陸地區,來自海洋上的濕潤氣候難以深入大陸,想改變西北原貌,或者說恢複漢朝風貌,就需要水。

中華江開鑿成功後,養潤了西北人,但想讓西北重現漢朝時代的生機,是遠遠做不到的。

所以,就有了引鄂畢河和葉尼塞河的水入西北的計劃。

其實對於大明使用鄂畢河,藩國是比較有意見的,都認為應該引鄂畢河滋潤中亞,中亞實在太缺水了。

因為經過伊國水利專家計算,成功引流葉尼塞河,足夠溫潤西北了,鄂畢河用來濡養中亞最好了。

像許國、伊國實在太缺水了。

可他們兩國想用鄂畢河,還得經過魏國的同意。

大明占據的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廣袤的地區,都是嚴重缺水區,引鄂畢河濡養這些地區也是非常可行的。

葉尼塞河,有兩條源流,一是大葉尼塞河,一是小葉尼塞河。兩河於克孜勒附近彙合後稱葉尼塞河。

小葉尼塞河發源於唐努烏拉山,在大明叫唐努烏梁山,烏拉是俄國人改的。

就是發源於大明的唐努烏梁海省。

唐努烏梁海,是最後一個離開祖國懷抱的國土,彆小瞧這塊地方,這個地方有儲量世界上排名前幾的煤炭和鐵礦。

大葉尼塞河發源於東薩彥嶺的喀拉·布魯克湖,這裡曾經是喀爾喀部的祖地,喀爾喀部被大明滅了後,他們的祖地自然就屬於大明了。

其實,從法統上來說,整個西伯利亞和中亞的法統,在蒙古,無論是明清都繼承了蒙古人的法統,是完全應該享有這一片地區的主權的。

可惜,世界規則改變了,法統這一套不管用了。

彙合後的葉尼塞河,從南向北流,最後注入喀拉海的葉尼塞灣,就是注入北冰洋。

唐努烏梁山,屬於阿爾泰山。

大明計劃,穿過兩片阿爾泰山脈中間的荒漠,引河流向南流,流入西域。

中華江是走塔裡木河-疏勒河-大通河。

葉尼塞河則往南引,主要是連接疏勒河和弱水。

有地理專家認為,連接弱水太遠了,需要極長的人工河,會出現巨大的變故。

不如連接科爾布多河,擴大科爾布多河的流域,將科爾布多河推入弱水。

這樣還能富饒蒙古高原,加高北麵山脈後,蒙古省氣溫能提升兩到三度,整個氣候都會變化,有了豐沛的水資源,無論是繼續放牧,還是搞農耕,都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這樣蒙古省,也不至於被徹底荒廢,變成無人區。

可是,想富饒蒙古高原,就需要兩條大小葉尼塞河同時注水,將兩條葉尼塞河同時改道,那麼北方凍土區的自然環境肯定要遭到大規模破壞的。

再說了,整個蒙古省,景泰五十九年時,人口將將三千萬人,這兩年人口淨流出超過一千五百萬人,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

就算把蒙古給搞富了,流出去的人也不會回來了。

朝廷的意思是,維持科爾布多河原樣,人工開鑿出一條新河,直奔弱水,擴大弱水流域,將弱水製造成西北第二條大河。

不動中華江的部分,也就不連通疏勒河。

因為中華江經過這些年發展,已經很平穩了,經過水利專家測算,如果給中華江增加水的話,可能造成下遊泛濫,影響上百萬人的生計。

擴大弱水,將弱水變成南北流向的大河,再轉道途經陝西、山西、河北,彙入渤海省和黃海省,最後出海,變成一條長河。

其實,朝廷的地理專家錯誤估算了葉尼塞河的流域。

葉尼塞河的水域來源,一個是源頭水源,另一個則是沿途的雪水融化,再加上地處寒冷的北方,蒸發量低,造就了這條水域巨大的葉尼塞河。

所以朝廷的地理專家先入為主的認為,這條河南引後,能濡養整個西北,甚至可以滋養河北。

其實是錯誤的。

沒有了冰雪融水,再加上氣候變暖高蒸發量,葉尼塞河的流域會大大減少的。

還有,和勒拿河一樣,要經過龐大的戈壁和蒙古高原,才能流入西北,真正連通弱水,還會剩多少水呢?

景泰六十三年時,有專家提出來,可當時已經動工了。

水利部查缺補漏,想從捕魚兒海引水,擴大色楞格河的流域,讓色楞格河先翻越杭愛山、再翻越阿爾泰山、最後翻越陰山,進入寧夏。

當時老皇帝震怒,如此巨大的工程,怎麼會出現如此重大的紕漏?將專家都給砍了,包括批複的官員殺了的殺,流放的流放,殺了一百多個人。

如果增加色楞格河工程,造價要增加60億以上。

這樣的話,一條葉尼塞河是不夠引水的。

需要從鄂畢河引水了。

細琢磨之後,水利部是被魏國滲透了,魏國不願意救伊國和許國,想讓中亞繼續乾旱,所以就想辦法讓大明引水工程出錯。

其實,引鄂畢河水進入西域是最方便的。

直接擴大額爾齊斯河就可以了,將烏倫古河老河道利用起來,連接中華江的人工河,給疏勒河注水。

走大通河-洮河-渭河,在渭河轉道,北上給無定河和汾河注水,就能濡養整個山西,同時,汾河連接永定河,河北的水也就來了。

但這裡麵還有一個國際問題。

就是一旦大明用了鄂畢河的水,像缺水的伊國、許國立刻就會和大明離心離德,彆忘了,大明占據的興都庫什山脈,可是和兩國接壤的。

所以,中樞隻想利用好國內的兩條大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

已經開工三年了,很多河道都修完了,就等上遊放水呢,這個時候返工,幾十個億就打水漂了。

關鍵經濟發展是不能等的。

停工三個月後,再次複工,增加了色楞格河工程,增加投資72億元,預計十九年完工。

用色楞格河濡養整個蒙古高原,不需要流入陰山滋養寧夏,能夠滋養熱河和山西北部就可以了。

色楞格河用的水是捕魚兒海的水。

必須在捕魚兒海上修建大壩,才能用水,造價又增加了。

景泰六十年,填海工程也開始了。

渤海灣,平均水深12.5米,最深處70米。

也是經過一年計算,一年運載材料,景泰六十年動工。

其實填平渤海灣難度不大,經過黃河幾萬年的衝積,近海河沙堆積量巨大,不停造出耕地。

其實,宋朝黃河改道,弊端巨大,卻有一個好處。

就是衝大了江蘇省的麵積。

宋朝之前,江蘇省沒有這麼大的麵積,彙入淮河後,衝積出一塊沿海平原。

上海就是衝出來的。

東晉時期鎮江、揚州就是出海口,現在出海口是上海,這些都是一點點衝積出來的陸地。

將黃河改回渤海出海口後,渤海灣的土地每年都在擴大。

填海還是比較傳統的辦法,圩堤填海。

曆史上,華夏民族都在填海造陸。

看三國時期和大明的沿海地圖對比就知道了,一直在擴大。

圩堤填海這種方式就是在需要填海的區域,外圍修築圩堤,將填海用的物料填入圩堤裡麵。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將填海區域的圩堤連接起來,加入填海石料,經過一段時間沉澱,進行更細致的填海步驟。

填海石料,其實用西南的山更好,但是,加高山脈需要山,造出新大陸還需要山,石頭都不夠用的。

但大明沙子非常多。

大明擁有很多個天然大沙漠,沙子是取之不儘用之不竭的。

其實,景泰五十八年時,老皇帝提出一個構想,沙漠底下到底是什麼?

工部派人去測算,塔克拉瑪乾沙漠,是大明最大的沙漠,測算結果是,沙子深3.7米。

而塔克拉瑪乾沙漠有33.7萬平方公裡,約有1.81萬億噸沙子。

老皇帝提出,如果把塔克拉瑪乾的沙子挖光,再種上樹木,會不會讓這塊沙漠,變成了綠洲?

而填充渤海灣,以黃河每年往渤海灣輸送32億噸,卻需要2500年才能填平渤海灣。

所以,一個塔克拉瑪乾沙漠夠了。

從景泰五十九年開始,工部就開始挖塔克拉瑪乾沙漠的沙子,往渤海灣運,一邊運一邊填。

不能全部填沙子,會讓地基不穩,要適當填入鋼筋混凝土,造出堅實的地基。

圩堤,則用混凝土打河樁,製造出一塊空間空間出來,再往裡麵灌沙子。

一點點向渤海灣深處邁進。

景泰六十二年,電器應用於填海工程上,大大提升了效率,也在山東建立了十幾家火力發電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