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戰後複蘇:隆慶帝的獻身(一)(1 / 2)







:[]

最倒黴的是高拱。

好不容易把徐階乾翻了,屁股沒坐熱,就被張居正給掀翻了,主要是他沒想到,以張居正的年紀和資曆,能當上首輔。

張居正當了二十年首輔。

好不容易被掀翻下馬了,又把徐階給熬死了,高拱的好日子終於來了。

結果,高拱倒黴,他人死了……

萬曆朝中樞已經到了沒有張居正不行的地步。

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明以戰勝者的姿態,卻享受戰敗的待遇,國民民眾不平聲音極大,國外政治也搞得一團亂麻,新拓入的領土,非但沒成為大明臂助,反而成為了拖累。

如此複雜的局麵,萬曆帝搞不定,朝中能臣也搞不定。

萬曆七年,在朝野間一致呼聲之下,萬曆帝三顧茅廬,終於把張居正請了出來。

千呼萬喚始出來,張居正再當首輔。

忽然之間,民間反對巴黎和會的聲音消失了。

張居正居然開始輿論,並把持輿論、操縱輿論。

隻是朝廷聽不到嗡嗡聲而已。

但民間的不平之氣,總要平息的。

說來說去,都是生活水平降低造成的,得讓百姓能賺到錢,賺得多錢。

張居正提出,資本給民生讓利,朝廷加大行業補貼,並放開部分朝廷管製行業,允許資本入局。

首先,張居正就提出雙休製。

民間企業,必須給勞動者提供充足的休息時間,每個星期必須休息兩天,工作時長必須限製在八個小時之內,超過八個小時,必須支付加班費。

國企、皇企起到帶頭作用。

其次,擴大勞動者假期,假期加班工作,企業必須支付加班費。

其三,保護青少年參與勞動年齡,必須年滿十八周歲的青年人,才可以參加勞動,否則以雇傭童工罪論處。

其四,完善企業薪金製度,和合同製度,企業和勞動者必須嚴格按照合同辦事,且勞動合同必須簡介明要,不許玩文字遊戲。

其五,完善返稅製度,萬曆九年開始,最低返稅標準提高到月入五千元,月收入五千元以下,年收入在十萬元以下的勞動者,給予免稅政策;對於小規模經營者,進行全方位免稅和返稅製度。

其六,對於未就業及失業人群,地方官員有義務幫扶找到工作,地方政府必須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就業率和地方官員政績掛鉤,納入京察。

其七,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讓明貨變成世界通用貨,提升產業品質,占領中高端市場;降低產品價格,搶占低端市場,堅定世界工廠的國策不動搖。

其八……

張居正提出一百多條計劃。

看得讓人眼花繚亂。

雙休製和禁止雇傭童工,本質就是緩解就業壓力。

以前一個人能乾三份工,這回兩個人乾三份工,等於說企業需要多招收一個員工,這就促進就業了。

返稅免稅製度,大明一直在做,張居正是直接提高了起征點,起碼能讓五十億以上的百姓得利。

還有就是世界工廠。

大明打算打一場工廠戰,擠兌死其他國家所有工廠,讓大明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工廠,拿下世界的定價權。

說來說去,他提出來這些條的核心,是軍事戰爭結束了,經濟戰爭開始了。

大明要用經濟手段,侵吞世界。

這就是張居正。

張居正這幾年,一邊寫書一邊讀書,他最近在動筆修訂陽明心學,他也是陽明心學的門徒。

對了,他還是王守仁的門徒呢,王守仁教了他一年半就病逝了,張居正卻認為他得到了陽明心學的真傳。

當年王守仁在京師時,就在尋覓傳人,張居正就是其中之一,可當時張居正已經拜師徐階了。

這些年,張居正也不承認和王守仁的關係,主要是王守仁在政治仕途上,對他的幫助遠遠不如徐階大。

隨著和徐階決裂之後,他就開始尊稱王守仁為老師,並把發揚陽明心學的重任擔在自己肩膀之上。

王守仁的陽明心學,綜合了丘濬和項忠的理論,並將這五十多年的思想,彙總進入陽明心學,這就是大成的陽明心學。

可以說,陽明心學涵蓋的範圍非常宏大,經濟在心學裡隻是小道。

但張居正卻狠狠地研究了經濟學。

經濟學從景泰朝年間發展,至今已有近百年曆史了,大部頭的書籍有幾百部上千部,可以說經濟研究很完善了。

張居正之前心思多在打仗上,對經濟雖然有研究,但並不透徹,他之前的確為帝國理財,其實是靠陳功而已。

陳功在萬曆三年就病逝了,朝中缺理財能手。

張居正三十歲時讀書,是一個境界;四十歲是一個境界;六十多歲時候又是一個新境界。

以前覺得晦澀難懂的東西,忽然就懂了,思維還會發散到很遠,想出很多原來想不到的東西。

張居正再次當首輔,他要做的絕非為帝國理財。

而是要徹底改變皇帝製。

現在的野心也不敢表露。

那是因為他了解自己的同窗,萬曆帝是一個有膽魄且能決斷的人,當初鬥倒高拱,就是他在旁協助。

他秉政那些年,能和宮中關係融洽,萬曆帝起到潤滑劑的作用,而且他是堅定支持張居正的。

萬曆帝也有一個巨大的弱點,就是善斷不善謀,寡智善於附從。

成也蕭何敗蕭何。

也正因為萬曆帝,張居正一腔心血付諸東流,最終變成了田舍翁。

這次卷土再來,他索要的更多。

他在觀察萬曆帝的同時,萬曆帝也在觀察他。

萬曆帝太了解他這位同窗了,他和張居正是兩次同窗,他們都是徐階的徒弟,也同時是王守仁的徒弟。

又合作三十多年,彼此太熟悉了。

張居正打什麼算盤,他朱常治一清二楚。

所以,朱常治一直在防備張居正。

在張居正統領下,大明的經濟開始複蘇,可民間不滿的聲音並不能平息。

張居正決定,轉移民眾的視線,讓民眾從不滿情緒中走出來。

漲房價!

房價很多年不漲了,這幾代皇帝都秉承朱祁鈺的思想,房價涉及到百姓的命脈,不能隨意加杠杆,不能漲不能跌。

關鍵大明的房價到頂了,再漲也不會漲多少了。

而正德皇帝,又用電梯房促進了一波購房潮,當時就為了緩解金融危機嘛。

其實,房價這個東西,就看敢不敢炒。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張居正準備換一個套路,房子蓋滿了,電梯房也沒的炒了,可彆忘了,大明是限製彆墅的。

大明以稀缺土地為名,嚴禁蓋彆墅。

前些年糧食不夠吃,更不允許蓋彆墅了。

房子越蓋越高,也和土地緊缺有著直接關係。

雖然高層未來有風險,但風險轉移出去了,跟正德帝有什麼關係?

張居正前一段時間研讀前朝的政策,發現正德帝房地產玩得並不徹底,說明他不會玩房地產,或者說他比較有良心。

他就想出一個主意。

蓋彆墅!

正德帝不是沒想過,關鍵老百姓買不起呀,當時景泰朝的老房子都很老了,但老百姓換房的意願並不高,當時朝廷想了很多辦法,才誘使老百姓換房子。

而正德朝到萬曆朝,這才幾十年光景啊,換過一次了,還要再換房子?

老百姓上一次當了,還會再上當?

肯定不會買了呀,因為沒需求呀。

怎麼能叫上當呢,房子這東西,是消耗品啊,住著住著就會變老,什麼東西都要壞的,老房子換新很正常啊。

截止到萬曆八年,大明總人口63億人口,住房卻有200億套,可以說嚴重飽和。

可房價是絕對不能降的,因為房子有兩個不可複製的核心,地段和交通。

核心商業區的房子,是老,但非常貴,因為地段不可複製。

學區房,地段不可複製。

交通便捷的地鐵房,上班通勤方便,他就不可複製。

有些閒房子是便宜,都在城外,誰會買呢?

還有就是海景房、江景房、景區房,這種房子一定會跌的,這是一個噱頭。

好房子永遠是地段。

而且,房子是越住越老,越老越不值錢,壓根就不存在逆生長的東西,沒有什麼東西越老越值錢。

但老房子還能維持均價的原因,就因為地段好。

商業街核心地段,不止不掉價,還漲價呢。

張居正就想了一個壞招,拆遷蓋彆墅。

對於一些老城區進行改造,把老樓都拆了,按照補償比例,給回遷戶補償,若覺得房子麵積太大,我買不起,要錢也可以,但要房子的話,麵積方麵會多給一點優惠。

千萬彆以為,把樓房拆了,改建彆墅就虧了。

不會的。

樓房均價多少,彆墅均價多少,獨棟彆墅多少錢,連棟彆墅多少錢?

最核心的不是賺錢,而是拉動內需!

基建大明一直在搞,但怎麼搞,都是左手倒右手,地方經濟無法繁榮起來的。

可拆遷就不一樣了。

房地產一動,帶動全行業的發展。

拆遷戶拿到了拆遷款,會不會去消費呢?地方經濟不就繁榮起來了嗎?

而要房子的,是不是要去租房子,添錢得到一棟彆墅,是不是要裝修啊?是不是要家電啊?

都要買,都要消費。

市場不就繁榮了嗎?

拆遷的目的,壓根就不是朝廷賺錢,而是讓地方繁榮起來,大家都把錢掏出來消費,造就市場繁榮,市場一繁榮,老百姓就有信心了,人有了信心就會消費的。

不消費的核心,就在於沒信心,對未來沒信心,對自己沒信心,對前景沒信心。

所以他不消費,所以經濟起不來。

而把樓房拆成彆墅,朝廷是虧錢的。

朝廷推動,肯定是朝廷拿賠頭。

無所謂的。

隻要地方經濟繁榮了,賦稅上來了,朝廷的錢自然就賺回來了。

朝廷要的是一汪活水。

賺不賺錢不重要。

朝廷要做的,就是推動民間消費,推動市場、消費、投資健康運轉,這就是朝廷必須要做的義務。

賺錢什麼的,跟朝廷沒關係,那是國企和皇企的工作。

如果是死水,朝廷隻能挺著等死。

隻要市場運轉,全國變成一汪活水,大明就會迅速從戰後衰敗中恢複過來,再次繁榮起來,這是宏觀層麵的思考方式。

所以,市場活躍非常重要。

土地緊張的問題也能解決,大明真的缺地嗎?

不缺啊。

彆看人口這麼多,但得考慮一個問題,多少是無效房屋呀,多少小城市,人都跑光了,房子也空著呢。

又有多少房子,根本沒賣出去,一直空著的呢,爛尾的又有多少?

如果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其實是不虧的。

占用的土地,基本差不多。

就算多點,又能如何?

大明壓根就不缺土地。

2400萬平方公裡,核心領土超過1200萬平方公裡,會缺那點地嗎?真要缺,填海能填出來。

關鍵是大明在萬曆三年,就停止填海了,開始保護海洋生態了。

主要是這些年,大明缺糧,在海裡往死裡捕魚,已經造成了海洋生物滅絕,所以萬曆三年,Z26開生態會議,簽署了三十年禁捕協議,三十年內,不允許捕捉海洋生物,還要定期投放魚苗。

世界各國也不許隨便填海,達成了一係列協定。

大明也不填海了。

那也不缺地,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廣袤的2400萬平方公裡,能蓋多少彆墅啊?

而改樓房為彆墅這件事,一般人乾不了。

這件事超級得罪人。

地方是絕對反對的。

房子裡究竟藏了多少貓膩,沒人知道。

所謂的地方繁榮,是朝廷希望的,可地方真希望繁榮嗎?

不希望的。

朝廷是按照地方的繁榮程度征稅的,對困難地區是有補助的,這裡麵就涉及到了一個掏錢和收錢的問題。

比如說,一個不富裕城市,每年繳納5%的賦稅,能得到2%的財政補貼,如果變成了富裕城市,城市收錢收多了呀,每年就要繳納7%的賦稅,且沒有補貼了。

地方行政人員,會選擇哪個?

肯定是選擇不富裕的呀,因為他們就指這點工資過活呢,肯定是多賺一分是一分。

至於地方官員的政績,跟他們沒關係。

而官員們,也想要政績,但槍打出頭鳥,就怕同行舉報。

一個官員,把一個城市搞富裕了,那肯定要得到表彰,並且會不斷升遷的,可這個官員一定會遭人眼紅,很多人會跑來這學習,實際上就是找茬。

而下麵的人本身就恨你,你政績是有了,我們工資降了呀,肯定討厭你。

所以,這個官員沒好。

就算伱披荊斬棘,過了這一道道難關,朝廷知道你有這個能力,內閣就會欽點你去其他不富裕的城市,繼續繁榮這個城市,繁榮那個城市,你就充當滅火隊員去吧。

升遷肯定是能的,隻要你能經得住考驗,升遷肯定沒問題,過不了幾年就能躍居中樞。

張居正就是這麼上來的。

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張居正。

所以,他在地方十四年,就爬上來了,簡直是坐火箭一般上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