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姥姥初秋風(1 / 2)







話說妙玉和可卿還沒說什麼,</P>

那劉姥姥就先進了賈府。</P>

這話,可說來話長了。</P>

你道劉姥姥是誰,你以為就是那個鄉下老大媽,那你就錯了。</P>

可卿、妙玉的師傅觀世音菩薩,早就和她們倆說了,劉姥姥那可是妙吉祥!</P>

妙吉祥知道麼?</P>

不知道?</P>

那要好好去腦補一下了。</P>

生就了一雙蒙塵勢利眼的那些賈府門口裡的那些人,怎麼會知道是文殊師利來了!</P>

身邊就有真佛菩薩,</P>

偏生就認不出!</P>

妙吉祥,就是文殊師利!</P>

文殊師利,就是妙吉祥!</P>

那是四菩薩之首,七佛之師的</P>

大智慧,文殊菩薩!</P>

每次重要考試,總有一大批去找文殊師利,想讓師利加持,考得全會,蒙得全對。</P>

為什麼?</P>

因為文殊師利是智慧第一啊!</P>

話說那魯智深也到過的五台山,就是那華嚴三聖之文殊師利在東勝神洲的修道場。</P>

華嚴經中,文殊菩薩以智、普賢菩薩以行輔佐在毗盧遮那佛的左右,所以就有了華嚴三聖。</P>

你道這華嚴三聖又是什麼佛菩薩?</P>

原來是那華嚴經上列述的三位大德:</P>

毗盧遮那佛,和文殊、普賢菩薩</P>

對於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這兩位菩薩,自然都很熟悉,因為這兩尊菩薩正是中國四大菩薩當中的兩尊,另外兩尊分彆是觀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對於毗盧遮那佛來說,很多人聽到這個名字卻有些陌生。</P>

其實這毗盧遮那的意思,就是意思是“遍一切處”,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有無邊真實功德,是一切法的平等實性,此自性,又稱“法身”,所以毗盧遮那佛也被稱為清淨法身佛。即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佛,又名大日如來,所以華嚴三聖也被稱為釋迦三尊,也就是以釋迦牟尼佛為首的三尊佛菩薩。</P>

那普賢菩薩是佛子,東土神州道場在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以大行聞名,象征著德行和大願。若要一心學佛,隻有福德和智慧還不夠,還要有願力和行動。</P>

這文殊師利菩薩,是以智慧聞名,文殊菩薩的全稱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的道場,就在那五台山。這文殊菩薩之所以被人尊敬,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智慧超群,還有另外一點原因,因為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眾菩薩之首。</P>

你道是哪七佛?</P>

原來是包括世尊釋迦牟尼在內的上古七佛,就是那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俱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和世尊釋迦牟尼佛。</P>

那觀世音菩薩,在中土是元始天尊開天辟地的盤古大仙的徒弟,於西方極樂世界,則是那阿彌陀佛的徒弟,傳說這觀世音菩薩是也是七佛之師。</P>

那時刻,可卿正病著,妙玉還沒有來賈府,所以都錯過了拜會妙吉祥大智慧的機會。</P>

王熙鳳、周瑞家的倒是在,可惜慧根太淺,就算見了大德,也是有限得很。</P>

劉姥姥來攀親,打秋風。</P>

話說那文殊師利化身劉姥姥,帶了觀世音菩薩和她的二小童龍女和善財,觀世音菩薩化作劉姥姥女兒,二小童龍女扮作青兒;善財扮作板兒。</P>

那個女婿狗兒,卻是個金陵王府上世交的後人。當初祖上和王夫人的父親因同事一場,又是同姓,就連了宗,認作侄兒。如今這輩分,都已是難說得很。</P>

話說這狗兒的日子越發難過,眼見一家都快</P>

活不下去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那劉姥姥說不得帶板兒出頭,這就來到了賈府上,要待看看這賈府是何名頭。</P>

話說這劉姥姥來到賈府,說不得來找相熟的王夫人。王夫人的陪嫁丫頭周瑞家的是個以前就見過的。就通過周瑞家的,進了榮國府,見到了王熙鳳。</P>

這王熙鳳一個人打理著榮國府,整天忙得像條狗一樣,自己卻樂此不疲,少不得邊向人抱怨,邊自鳴得意。到底是沒讀幾本書,更不用說讀好書了。</P>

像那李紈,到底是不一樣。放著大奶奶的身份,卻裝聾作啞,什麼事都樂得放手。她王熙鳳不過是個二奶奶,仗著是王夫人的侄女,這就上下通吃,不管什麼,好壞地管了起來。可她沒想過,上有賈母、王夫人、她自己的婆婆邢夫人,哪個不可以拿她的短去?這沒事還都罷了,一旦有事,她一百個王熙鳳,隻怕也吃不了,兜著走!</P>

能者多勞,多做多錯。</P>

她王熙鳳也不是一點都不明白的。</P>

可任誰入了局,</P>

也不是輕易就能出得來的!</P>

權力這東西,能勘破的有幾個?</P>

周瑞家的回了王夫人,王夫人也懶得去想誰是劉姥姥,誰是狗兒、板兒。就和周瑞家的說,讓他們去找王熙鳳。</P>

你看,你鳳姐兒連頓飯的功夫,都要伺候這劉姥姥和板兒。</P>

這會子她累得像條狗</P>

哪裡會知道,</P>

這才是她的大福報來了!</P>

她的眼前,除了周瑞家的討人嫌,</P>

剩下的,就是這一老一少,</P>

不知從哪裡鑽出來的劉姥姥和板兒。</P>

“我在用餐呢,先讓她們也去下房裡吃飯吧。”</P>

周瑞家的,</P>

那可是個有福報的,</P>

這就答應著</P>

去安排。</P>

回來眼見鳳姐兒不耐煩,就對不大見過世麵的王熙鳳,說了一個“文殊行乞”的故事。</P>

隻聽周瑞家的,</P>

對王家這位後輩的小姐說道:</P>

long long ago很久很久以前,那五台山大靈鷲寺,每到春天三月青黃不接,眾生度日維艱之時,依例無遮齋會,不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都可以來寺前結緣,飽餐一頓。</P>

on that day這天寺前施食處,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苦女,懷裡抱著一個孩子,手裡還牽著一個,容狀甚是難過。</P>

但見她到了施齋現場,剪下一撮頭發對寺裡發飯食的師父說:“我隻有這些,可施得?”</P>

那師父說道:</P>

“施得,施主從哪兒來?”</P>

隻聽那貧女回道:“從來的地方來。”</P>

那師父聽了,也不理會。</P>

不料那貧女開口請求:</P>

“孩子們都餓了,能否先分給我?”</P>

那師父於是取來兩碗粥飯。</P>

隻見那兩個孩子,高興地吃了起來。</P>

不料那貧女又說道:</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