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賈母行酒令(1 / 2)







話說那文殊師利劉姥姥和善財童子板兒隨了眾人遊曆了一番大觀園裡黛玉、探春處,在那秋爽齋的曉翠堂上重又吃了早飯。大家一起哄賈母開心了,就乘了船向寶釵所住的蘅蕪苑去。</P>

話說寶玉、黛玉、寶釵乘船沿水路而上,寶玉見到那一池的破荷葉心裡不爽,就要叫人拔了去。</P>

那寶釵聽了先自說了寶玉:</P>

“這園子如今這幾日何曾得了閒了,天天逛,哪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P>

那黛玉聽了寶玉那話,就說道:</P>

“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隻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P>

這寶玉聽了,就說道果然好句,以後就不拔了,留著聽雨去罷了。</P>

你道這黛玉為何如此說?</P>

黛玉這第一句“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的話,你若認真了,那就大錯特錯了。黛玉到底是喜歡那李義山的。隻不過那李義山太情太悲,每次讀起來,不免勾帶了那些一生寄人籬下的類似的往事。偏那往事上,那李義山和黛玉一樣,都是那早年喪父,孤苦無依,投靠他人,受儘磨難的。那第二句話裡的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本來也是極悲的,好在就有了一份勸慰的釋懷,所以黛玉說隻喜歡這一句,那李義山的整首詩,原是如此寫的:</P>

竹塢無塵水檻清,</P>

相思迢遞隔重城。</P>

秋陰不散霜飛晚,</P>

留得枯荷聽雨聲。</P>

據說這首詩作於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年。當時,23歲的李商隱離開表叔崔家,旅宿在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崔雍、崔袞兩位從表兄弟,寫下了這首頗為動情的小詩。</P>

前一年大和七年834年,李商隱應試不中,投奔時任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P>

這第二年,崔戎調任兗州觀察使,沒想剛一到兗州就病故了。崔戎對李商隱不僅有親戚之情,還有知遇之恩。崔戎的兩個兒子崔雍、崔袞和李商隱也是情深義重。</P>

這是八歲喪父的李商隱,人生路上又一個懷才不遇中又心情低落的時刻。其後三年,才在另一位賞識他才華的恩人令狐楚的幫助下得中進士。及第後再入“牛黨”重臣令狐楚幕府。令狐楚死後,風雲際會入了“李黨”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不久娶王女晏美為妻。從此陷入“牛李黨爭”漩渦,被“牛黨”視為“背恩”、“無行”。次年應“博學鴻詞科”考試,已被錄取再遭刷落。會昌二年(842年)應“書判拔萃試”,被授秘書省正字。宣宗即位後,牛黨得勢,其隨即放棄京職,隨李黨鄭亞赴桂海。後期十幾年時間,都漂流各地,為各地幕僚,開始篤信佛教。大中十二年(858年),因病退職還鄉,不久離世。</P>

這首詩李義山以殘荷聽雨,心與物接,寄托自己當時科場不得意的無儘愁緒。</P>

想來黛玉此時,也與那李義山有一樣的“無人可訴衷腸,隻可與那殘荷一起,聽了那連綿不絕如泣如訴的雨聲”的孤寂情懷!</P>

這園子裡原也是熱鬨的,可於黛玉而言,不過是一座愁城。就如那李義山,肩負家國情懷,卻無處用力。怎麼不叫人麵對那殘荷、雨聲而傷心悲懷!</P>

隻是身邊這兩位,</P>

也未必真能懂罷了。</P>

說著就到了花漵的蘿港之下。這裡的附近處,是大觀園的西北角,二姑娘迎春居住的紫菱洲綴錦樓附近。隻覺陰森透骨。那《石頭記》的作者說,但見兩灘上衰草殘菱,更助秋情。</P>

枯荷殘菱,肅殺秋情!</P>

說話間過了紫菱洲,就到了一處清廈曠朗的所在。原來是寶釵的蘅蕪苑,隻覺芳香撲鼻,奇花異草,仙藤秀蘿,蒼翠可觀。</P>

眾人由寶釵親自帶著,也不用通報,直接就進了屋裡。隻見房內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案上也隻有兩部書和茶奩茶杯而已。賈母見了就搖頭,說太素淨了,叫鴛鴦回頭搬些擺設過來。</P>

說話間出了蘅蕪苑,就到了大觀樓左首的綴錦閣下,文官來問了演習的曲子,往藕香榭去準備了不提。</P>

這邊鳳姐兒和李紈早就準備好的一應擺設就好了。也不用一一細說。隻那劉姥姥和板兒是外客。就挨了賈母坐了。劉姥姥之下便是王夫人。西麵是今天的答席主賓史湘雲。李紈鳳姐兒在三層檻內。</P>

大家坐定。那賈母今天好興致。說話間就要行酒令。於是把鴛鴦叫了來坐在了李紈鳳姐兒身旁。那文殊師利劉姥姥見如此說,頓時便下了席,說饒了我吧,就差說“出家人不喝酒”了。</P>

鴛鴦喝令小丫頭們:</P>

“拉上席去!”</P>

這文殊師利無法,隻得重新落了座。</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