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嵩山少室山下,早春二月的風,依然寒冷料峭。誰讓這裡海拔高呢,積雪都尚未融儘。
而這股風吹在被逼主動出戰的華雄身上,就更覺寒冷。
此戰董卓軍在總兵力人數方麵其實並不占優勢,因為董卓麾下的牛輔、李傕、郭汜、張濟等部,都已經向西移動,為三輔之地的防禦布局了,留在東南線的本來就不是絕對主力。
如果梁縣的那部分人馬沒被殲滅,董卓軍在前線的總兵力估計能有三萬,梁縣損失了兩千人,最多就隻剩兩萬八了。
而對麵的關羽、趙雲雖然隻有八千人,但孫堅的部隊規模著實不小。
去年孫堅從長沙出發時,就擁兵“近萬”,後來一路北上擴軍,加上袁術的支持,“比至南陽,眾至數萬”,實際上大約是三萬多人,這還是戰鬥部隊,如果算上運糧輔兵,總人數可能接近五萬。
不過去年孫堅麵對的敵人也更多更強,去年秋天的梁東之戰敗退後,折損了一小半人馬,回到南陽補充後如今再來,再次出兵依然有接近三萬,攻克梁縣稍微損失了點,但加上關羽趙雲,討董聯軍總兵力至少有三萬五千人。
三萬五比兩萬八,討董軍人數有兩三成優勢。但孫堅部隊的兵源質量稍差一些。
這裡麵隻有五千人,是跟著孫堅至少打了五年仗、從長沙郡討伐區星就一路跟下來的百戰老兵。還有五千,是去年打起討董旗號後才被招募的南陽、南郡士兵,隻有少量實戰經驗。最後的一萬多人,更是去年秋收後剛募集的,平均當兵不到三個月,一仗都沒打過。
相比之下,董卓軍的兩萬八千人,好歹都是西涼軍和並州軍的曆戰之士。
如此實力對比,如果不需要考慮政治壓力,華雄原本還是很有信心相持尋找敵軍破綻? 再一擊而勝的。但要展示朝廷天威速勝? 難度就大了。
被軍令逼了一兩天後,華雄終於想出一個看上去相對可行的辦法? 跟胡軫、呂布、樊稠商議了一下具體方略。
這天的軍議上? 華雄建議道:
“胡將軍,我帶本部八千兵馬? 今夜再往上遊山路繞行數十裡,連夜徒涉渡過潁川最上遊? 天明前在南岸草草立營? 與你們成掎角之勢。
如此,既可完成相國要求的三日內渡河決戰的軍令,又不會被正麵之敵半渡而擊。為了配合我繞路渡河,還請你們在我舊營中繼續虛立旗幟、炊煙? 而且擺出要直接渡河的架勢? 吸引孫堅與關羽的兵力。”
胡軫是諸將中跟他關係相對最好的,聽了這個建議,稍微想了想,確認道:“我們擺出要強度的姿態,吸引敵軍? 這沒問題。可你過河之後,與我軍無法互相接應? 還談什麼‘掎角之勢’?
你就不怕被孫堅關羽集中兵力先殲滅?還不如等你立營穩妥之後,接應我等渡河? 全軍前往南岸,再與孫堅決戰。”
華雄顯然是早就想清楚了:“我就是怕立營不穩? 撐不住敵軍全力進攻太久? 才不敢直接接應你們——如果兩萬後軍都要從我過河之處接著過河? 軍中還有大量步卒,徒涉很慢,說不定要紮筏,半天也不一定過得完,我反而被纏住手腳。
不如你們且慢渡河,而我隻帶騎兵過河,孫關聯軍雖有三萬餘眾,騎兵卻隻有數千,他們來衝我新立的營寨,我棄營後撤便是。敵軍步軍主力追不上我,區區數千騎兵追擊又會被我殲滅,豈非萬無一失?”
即便是西涼軍與並州軍主力,也不可能兩萬八千人都是騎兵,沒那麼多戰馬的。所以董卓軍這支部隊裡,騎兵總數也就一小半,大約一萬二到一萬三。
華雄麾下的八千人,騎兵也不到五千,話說到這個份上,胡軫就知道華雄是問他借騎兵了,希望用他麾下的步兵暫時置換胡軫的騎兵,集中騎兵為偏師到上遊偷渡。
胡軫還是想幫這個忙的,但他還是忍不住看了一眼呂布,呂布麾下還有三千精銳並州騎兵。可惜呂布並不像演義裡那麼跟涼州軍將領和睦,他壓根兒裝看不見,胡軫也沒辦法。
最後一番商量,胡軫把自己麾下的三千騎兵置換給華雄臨時統領,又好說歹說從李蒙那兒弄了一千人,總算做到了讓華雄全員騎兵。
不過李蒙相助也是有條件的,他表示要親自帶著自己那一千騎兵,過河去督戰華雄。
而胡軫之所以沒找樊稠,是因為他知道樊稠這人脾氣不好又護短——不然後來樊稠也不至於被李傕郭汜嫌棄排擠了。
“取酒來,我們共飲三碗,為今晚華將軍的迂回渡河壯行!”胡軫做和事老打了個圓場,讓在場五將一起喝了幾碗,算是一笑泯恩仇,暫時不計較內部派係矛盾。
當晚華雄就帶著八千人,從少室山西麓繞了一條小路,成功渡過潁川。
誰讓潁川這條河本來就是源發自嵩山少室山,所以靠近源頭的最初幾十裡水流量並不大,剛好可以找到騎馬可以直接過、也不用擔心衝走的地段。
華雄胡軫在周邊幾個縣駐防了一年,地理早就搞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