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先來一個米其林分量的開胃小前菜(1 / 2)









:[]

徐晃聽說的那支長安援軍,顯然是諸葛亮帶來的,還帶了張任、典韋、吳班等將領。

徐晃因為傷勢還沒好利索,加上唯恐城東北敵營裡的部隊趁亂取事,所以他選擇了按兵不動,就不派人接應了,靜待援軍自行進城會合。

沒曾想徐晃穩了這一手,反而讓原本看似水到渠成的會師,又生出了一些波折。

張遼軍的營地內,負責盯防安邑這邊的主將,乃是侯成,副將魏續。因為張遼本人如今還在圍攻聞喜,抽不開身,就派侯成魏續盯住徐晃。

賈詡當時是這麼建議張遼的:侯成魏續雖無法獨力攻下安邑,但如果徐晃派信使突圍調解良、蒲阪的兵馬來增援安邑,則可野戰中殲滅敵人的小股援軍,以免聞喜攻破後再攻安邑時,城內守軍過多難攻。

監視安邑,圍城打援,很中規中矩的戰術。

現在諸葛亮來了,侯成如果看都不看,這也太玩忽職守了,所以他老遠就派出斥候偵查敵情,並預作部署。也很快從斥候的回報中,得知諸葛亮的船隊規模似乎還不小,裝一萬多人應該綽綽有餘。

隻不過,諸葛亮沒有打自己的旗號,侯成也不知道對方是哪兒來的援軍。

出動之前,魏續便勸道:“侯兄,這事兒我看還是穩妥為好。張將軍雖然令我們監視安邑,殲敵援軍。可預期要打的援不過是蒲阪、解良等處的敵兵,那些小縣能分出幾個曲或者至多一部軍司馬的兵力來安邑。

可現在聽斥候回報敵軍船隊規模,怕是能裝上萬人。我們在這兒的兵馬,不過五六千之數,主力還在張將軍那邊。我們如今比徐晃的嫡係部隊人多一些,卻遠少於敵援軍和徐晃聯手後的規模,被前後夾擊了怎麼辦?

再說,援軍船隻嚴整,不是那種蒲阪擺渡的小船,有船艙、垛堞,我軍多是騎兵,也不能以騎射與戰船對射,多吃虧。還是把這情形上報張將軍,他能理解我們的苦衷的。”

可惜,侯成這人比較好戰,想了想之後,總覺得什麼都不做就放棄太虧了,也怕張遼怪罪。他在案前來回踱了幾步,又看著地圖琢磨了一會兒,靈光一閃道:

“也未必那麼麻煩,我們是騎兵,看還是要看一眼的,大不了試試敵人虛實就走,敵援水路而來,還能追上騎兵不成?

至於遊騎跟有掩體的戰船對射吃虧,這我能不知道?聽說就是在這湅水上,當年楊奉、韓暹吃過關羽徐晃兩次虧了,出發之前賈先生就交代過了,咱能不提防著?

不過,這安邑城,卻不是直接鄰著湅水河,地圖上城與河還隔著好幾裡地呢。我們先假裝不敢輕舉妄動,等他們登岸進城的時候,再突然衝過去嘗試半路截殺。”

魏續也看了地圖,見侯成說得有道理,就答應配合試一試。

然後,他們就等了一會兒,先在營地裡把部隊偃旗息鼓做好萬全準備,然後等到那邊諸葛亮的先頭部隊在安邑西北、湅水東岸碼頭上岸整隊時,才出營殺過去。

因為兩地相距不過十幾裡,騎兵還不是瞬息就能衝到。

一路上侯成還讓士兵們趁機放火,把城外碼頭附近已經逃空了百姓的市鎮全燒了,進一步製造混亂遲滯諸葛亮的援軍整隊應戰。

……

或許有看官會奇怪:湅水岸邊的四個縣城,其中蒲阪、解良、聞喜都是緊貼著河建城的,為什麼偏偏這安邑縣城偏偏要往河的南岸再往南偏那麼十裡地建城呢?

而且建城位置交通不便不說,居然還在城外有繁華的市鎮和碼頭,把這些市區也用城牆包裹起來不好麼?為什麼放在城外?

安邑城的這種特性,其實也是有很深的曆史機緣的,主要是當初春秋戰國之交、三家分晉的時候,智伯掘水淹趙家的都城晉陽,當時智伯就跟魏恒子韓康子吹牛:原先隻知河水能像城牆一樣成為保衛國家的屏障,沒想到也能淹城滅國。

安邑和平陽當時恰好是韓魏兩家的都城,其家主聽了智伯的無心之言後就嚇住了,後來促成了他們反水聯手趙襄子滅智、三家分晉。

人總是對最近的一次教訓特彆敏感,三家分晉完成之後,安邑和平陽這兩座如今屬於河東郡境內的城池,就在戰國幾百年內、漸漸移址改築到離河遠一些的高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