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 七十萬人的大決戰(1 / 2)









:[]

事實上,要是李素此刻也在場的話,聽到這番君臣奏對,那一定會驚歎於曆史的慣性:黃權這規劃,不就跟曆史上夷陵之戰前勸劉備的話術如出一轍麼?

曆史上的夷陵之戰,黃權也是認為漢軍出三峽、順流而下,易進難退。所以在確保突破峽口險要之前,主力不該全上。先上去一波試探一下,打回來了就再從長計議。

可惜,曆史上的劉備被仇恨衝昏了頭腦,還對外部環境變化有期待,急於求成。

此時此刻的劉備,卻沒有那麼急於求成。

更關鍵的是,劉備如今身邊的幕僚團隊也空前強大。魯肅法正這些人在快速評估了一下之後,也覺得黃權這個計劃很合理。

黃權跟隨劉備以來,參加過一些軍事行動,有點軍事謀略貢獻,但終究不能獨當一麵。現在讓他作追擊先鋒的參軍,剛好人儘其才。

“陛下,臣等也附議,如此分兵,正好進退有據,足可立於不敗之地,就算曹操誘敵有詐,也能及時提防。”

“那就依卿等之議。”劉備點頭,在文臣的一致勸說之下,總算采納了這個建議。

表示他會帶領二十二萬步兵,緩緩而進,跟曹操保持一個縣的距離,慢慢追,留足反應時間。即使遇到突發意外,也能立刻由攻轉守,火線施工。

曹操撤退時是會搞焦土策略的,破壞一切防禦工事。但劉備手上有諸葛亮和高順挖運河三年練出來的工兵部隊。這個工兵部隊的潛力,始終是超出曹操想象的。

隻要給劉備一到兩天緩衝時間,他自忖憑這二十萬大軍,可以就地在平地上挖築出一大片營壘工事!

到時候,還是可以隨時變野戰為攻營戰,有防線陣地依托,二十萬人哪怕懟數倍之敵都不怕!

何況,真到了那一刻,劉備都不用親自打防守反擊全殲曹軍,隻要黏住曹軍廝殺個十天八天,最多半個月。

等諸葛亮、趙雲、李素三路援軍,從東北南三個方向包夾過來,把曹軍全部圍困在譙郡戰場上。到時候,整個譙郡就是數十萬曹軍的覆滅之地。

當然了,打仗就會有風險。劉備這一手拖延待援、熬過敵我兵力集結期時間差的做法,終究是屬於“分進合擊,外線戰略”。

而外線打內線的優劣勢,諸葛亮早就在他當年河內戰役時寫的軍事著作《兵法.內外篇》裡麵,就總結過了。那本兵書不對外傳播,但劉備作為皇帝也是看過的。

內線的優勢,是可以“管他幾路來,我隻一路去”,集結兵力,打個時間差,把包抄進攻的外線敵人各個擊破,形成局部戰場優勢兵力。

具體到眼前這最後一戰,如果趙雲冒進,救主心切,說不定會被曹操轉向迎擊、包圍。

但以趙雲之勇,而且全軍騎兵,劉備相信就算遇到這種情況,趙雲絕對可以輕鬆突圍。

至於曹操想往南提前迎擊李素,或者往東迎擊諸葛亮、周泰,把這兩部的任意一部提前打時間差吃掉……

嗬嗬,劉備是絲毫都不擔心。他知道以李素和諸葛亮的謹慎和智謀,曹操和郭嘉用計用出花來,也不可能逮到這樣的機會。

把細節都磋商清楚之後,連帶著帶兵將領人選和各部兵種構成都商議完,劉備總算身心舒坦,淡定地正式下令:

“那便一切依計而行,先鋒騎兵,分為兩部,中軍原有的騎兵,由黃老將軍帶領,雲長從河北派來增援的騎兵,由伯起帶領。

他們二人共領騎兵四萬,以公衡為參軍,咬住曹軍後隊,試探撤軍虛實。朕親率主力二十二萬人隨後。與伯起保持一到兩日的行軍路程差,依次而行。”

眾將眾臣各自領命,部署兵馬不提。

次日一早,黃權就跟著黃忠、馬超一起先行出兵,追擊曹操。

馬超帶的騎兵都是河北戰役結束後,從北方經陳留支援而來的,他們的駐地也比較靠北側,所以就扮演追擊的左翼。

黃忠的騎兵是豫州戰場本地的、上半年就跟著劉備親征的人馬,所以部署在南側、右翼。

馬超的兩萬人,渡過鴻溝之後,就沿著陳縣以北的渦水追擊,經陽夏、武平,最終撲向譙郡郡治譙縣。

黃忠的兩萬人,從陳縣略微往南,沿著渠水向鹿邑逼近,最後也會包抄到譙縣。兩軍相距會保持在三五十裡之間。因為都是騎兵,所以任何一路遇到意外,都可以快速反應後撤靠攏。

之所以要分開推進,也是考慮到後麵的主力有二十二萬之多,行軍正麵非常寬大,馬超和黃忠稍微離遠一點,才好確保足夠的搜索正麵,讓敵軍的埋伏和其他詭計無所遁形。

而黃忠原本是被劉備留在身邊、作為中軍主力的騎兵將領使用的。現在黃忠被派走了,劉備就以關羽為中軍主將,高順為副,帶著二十多萬步兵穩紮穩打。

當然,中軍主力多達二十餘萬,光靠幾個主要將領當然是指揮不過來的,那些中層將領也要充分發揮作用。

因此步兵主力左翼交給了麹義去掩護,右翼交給甘寧。

正好這兩個武將本來就是分彆從陳留和淮南支援過來的,來的時候各帶了幾萬人,現在也隻相當於是讓他們繼續統領本部人馬。

前後左右都安排妥當,二十多萬人就這麼堂堂正正綿延百裡地壓了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