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向海而生(六)(1 / 2)

大明望族 雁九 5179 字 5個月前






山東登州,知府府邸</P>

不管即墨藍家的目的是什麼,沈瑞本也是要在登州大興文教,藍肯來開書院,沈瑞是歡迎之至。</P>

更妙的是藍其人與藍田頗像,也是天文曆法、牛經馬譜、乃至奇門遁甲樣樣雜學都精通的人物,為人又不迂腐,言談間對登州的魯班學堂也頗認可。</P>

沈瑞既把“技術學校”搭建起來了,自然希望能多推廣科學技術。</P>

往小裡說,是當下致富需要,往大裡說,便是想打響大明的技術革命了。</P>

現下登州魯班學堂裡的隻能算是技術工人,便是成手,也隻是技藝精湛,離沈瑞所想要的“工程師”還是差得甚遠。</P>

想要得到工程師,一方麵是從技術工人中篩選學識好的、有學習意識、創新意識的,進一步培養。</P>

另一方麵,就是從那些本就富有學識的讀書人秀才、舉人乃至進士中尋找喜愛技術、肯鑽研所謂雜學的,為他們提供科研氛圍與空間,進一步定向引導。</P>

而無論培養,還是引導,這藍都是不錯的領路人。</P>

曆朝曆代都不乏科學家,不提張衡、祖衝之、沈括、宋應星這等大家,就說沈瑞身邊,那李、李延清父子,於水利工程、器械製造上便極有建樹。</P>

這樣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多起來,有舞台讓他們大展拳腳,何愁大明未來!</P>

這次登州幾處修築水渠、水車工程,都賴李指點,工部派下來的一位主事與幾位大使、副使也都是了不得的技術人才,幫了沈瑞、幫了登州百姓大忙。</P>

而李延清在兵械司也是大展身手,改良了不少兵械,尤其是改進了用於水戰的碗口銃、“沒奈何”等傳統火器。</P>

沈瑞對於火器的製造是不清楚的,也沒辦法提供更多有效幫助。</P>

隻能是把自己能想起來的內容寫下來,托詞記不得哪本講奇門遁甲煉器煉丹的古籍所書,讓李延清自行研究。</P>

再讓人送密信給遠在福建的戴大賓,讓他多多留意西洋人,弄些西洋火銃來。</P>

張會那邊將李延清所造兵械小範圍試用後,便悄然運來了登州,如今已裝備了潘家玉手下兩個千戶的兵馬,正在進行進一步的實踐演練檢驗。</P>

沈瑞也叮囑了潘家玉,將每次演習結果都找人詳細記錄下來,及時反饋給李延清,好讓他能根據實際效果做進一步調整。</P>

因德州衛上下栽在了胡節受賄案裡,潘家玉已順順當當將自己的舊部下統統要了回來。</P>

而今指揮使趙盛又向沈瑞示好,沒少撥人撥銀撥家什到潘家玉手上,他的日子越發順心,操練也就越發用心。</P>

尤其有了南京水師精英的幫襯,又有戚宣這樣的老將坐鎮,潘家練兵也不含糊,如今登州水師已是很有些模樣了。</P>

沈瑞直言將對人才培養的設想儘數告知藍,藍雖麵上一派老氣橫秋,撫須道些“沈大人年輕有為”之類的廢話,眼神卻是異常明亮。</P>

沈瑞看得出,藍是動心的,不由十分滿意,便也大開方便之門,對藍還沒影兒的書院拋出不少優惠待遇。</P>

校址地段隨他選,房舍隨他設計,府衙除了幫忙蓋房外,還可以提供一定的經費供給科研與學子獎學金等等。</P>

藍謝過之後,表示要在城南山地上擇址建校而在非城中,道是城中日漸繁華,怕學子們無心讀書。</P>

沈瑞也笑著答應了。</P>

雖藍這話不免捎帶上了在城內的府學縣學,但曆來出了名的書院多是依山而建的,讀書也要有個優美安靜的好環境嘛。</P>

他也正好順勢在南山規劃出一片大學城來。</P>

談妥書院大概後,藍便告辭而去,由大於師爺送往沈府客院住下。</P>

陳師爺方向沈瑞道:“瞧著藍先生是個治學的大家,東家覺得怎樣。”</P>

沈瑞笑道:“我原見過藍章大人與藍田兄,這位藍先生卻是比那父子活絡得多了。對他這書院,我是頗為期待呐。”</P>

“藍大人父子太過剛直了些。雖剛直是風骨,卻也是過剛易折……”陳師爺歎了口氣。</P>

轉而又笑道:“藍先生在山東頗有盛名,他開書院,定不少學子前來求學,我登州亦是揚名。”</P>

望了望書房牆上沈瑞著人繪製的蓬萊縣地圖,陳師爺笑眯眯道:“北邊靠海港起來了,東西兩麵有驛路,如今南邊再添書院也就起來了,四角俱全,興盛指日可待。”</P>

沈瑞哈哈大笑道:“治學像先生說的話,後麵兩句更像薑先生、小於先生說的。”</P>

肯千裡求學的人家,也不會是窮人家,學子們吃喝花銷,教書先生們、教員們的家眷……一座大學城盤活一片區域經濟的事兒早在沈瑞的開發計劃表上了。</P>

陳師爺笑道:“東家也莫覺得老朽迂腐了,如今跟著東家開拓這登州,自也要學著些‘經濟’事。”</P>

說笑兩句,又自從那經濟事上說到了如今登州所仗最大經濟來源,海貿。</P>

沈瑞說了與衛所那邊商討的結果,又道:“我待往文登去看看,那邊也是良港,且與南邊兒海麵上的聯係不少。既想開海,那邊也不能鎖起來不用何況防也是防不住的。”</P>

陳師爺沉吟片刻,道:“東家所慮甚是。隻是,若是此去,便要對上王家的事了。”</P>

王家是宮裡憲廟敬妃的母家,這位太妃雖膝下荒涼,如今在後宮無聲無息,但因養過德清長公主,如今長公主很是關照於她,連帶著,也關照王家。</P>

沈瑞來登州之初,德清長公主府便打過招呼了。</P>

初時沈瑞並沒將這麼個王家放在心上。</P>

待到了各縣清丈田畝時,王家到底還是端出外戚家的派頭來了,不許官府來量地。</P>

他家的地,文登縣有,寧海州也有。</P>

這兩處父母官都沒甚背景,不肯得罪這樣的人家,便推諉拖拉起來。</P>

其實說起來,王家也不過是在偏遠山區的文登縣逞逞威風吧,莫說擱在京裡,便是擱在整個山東看,王家也是不入流的。</P>

沈瑞當時正在處理海島及流民事,便也沒理會,儘了禮數往德清長公主府送了信,便丟開手,待回頭收拾。</P>

德清長公主遠比不得之淳安大長公主權勢,且德清夫婦都是飽讀詩書,極是通情達理,回信間客客氣氣表示定會勸著敬太妃娘家雲雲。</P>

還派了個管事往文登與去王家人說話。</P>

可惜王家人倒屬滾刀肉的,這事兒一拖二拖,就拖到了收秋也沒解決。</P>

而這兩個月宗室這邊也頗多故事。</P>

先是小皇帝借著慶王府、靖江王府等幾樁傷天害理的案子狠狠敲打了諸藩一番。</P>

之後張在查德王府“強占民田”事時,絲毫沒留情麵。</P>

又快又狠的將所謂投獻田地之人揪了出來,將強占去的田畝查了清楚明白,罪證也做得乾淨漂亮,沒有半點兒含糊。</P>

從知縣、知州、同知、知府、布政使至德王這一路彈劾上去。</P>

對於王府,更是不肯給半分遮掩。</P>

那邊說什麼德王爺年邁,被小人蒙蔽了。</P>

張便冷笑著說便是先前不知情,現下總歸知情了,就請把田畝還來吧,且王爺仁慈,還該給小民些許補償安撫一二才是。</P>

擺明了是要王府將到嘴的肉吐出來。</P>

德王府耍起無賴來算得天下無敵,便跟著左一封折子右一封折子的遞進大內,張口便嚷嚷著窮,竟連今年每畝應繳的稅銀都拒交了。</P>

那邊淳安大長公主是又氣又恨,派了幾波心腹去罵,然都無濟於事。</P>

小皇帝更是火冒三丈,唬得一乾老臣忙摁著,生怕他衝動了下狠手把德王的地收了,引得諸藩動蕩。</P>

在這麼個時候,京中楊廷和那邊也給沈瑞來了書信,讓他穩紮穩打,萬不要冒進。</P>

畢竟德王這件事是沈瑞捅上去的,上頭一個處置不好,惹了簍子,皇上可不會“有錯”,罪責便都是下邊兒的,屆時沈瑞被推出來頂罪也不是沒有可能。</P>

是以王家的事,幾位師爺的意思也是先不要去管,待德王這事兒塵埃落定後,再行處置。</P>

但不理會的前提是沈瑞得在府城呆著,可以說寧海州、文登縣故意隱瞞,知府不知情所以沒處理。</P>

若是沈瑞下去文登縣,直麵這件事,便不好不理會了。</P>

沈瑞卻道:“順子那邊還得了些消息,王家,與海上,怕也有些勾連。”</P>

文登也是個走私猖獗的地方,不少大戶雖不置船下海,卻收海上來的東西,坐地銷贓。</P>

“便是現在不是處置的時候,也總要看個明白。”</P>

沈瑞又道,“我原就想一到任上,就先將下頭幾個州縣都走遍了,對地方情況也作個簡單了解,日後施政也好更有針對性。”</P>

“隻是諸事纏身,隻最初打招遠、黃縣來,又去棲霞看了看,彆處還未走過。</P>

“這次若一路東行,看看福山、寧海州、文登,調頭往西再到萊陽,也算是走全了。正能在大冷之前回蓬萊。”</P>

陳師爺沉吟道:“這時節倒是恰好的,今年夏稅、秋稅也都免了,自留賑災,秋收也能更從容些。”</P>

又說起,“沈大人遷了左參政,想來,那些鎮日琢磨生事的也能安分些。”</P>

沈瑞點了點頭。沈理能留在山東再好不過,而今的山東,也算得是清淨。若要沒那些藩王就更好了。</P>

因接口道:“皇上這般看重山東,我也隻有竭儘所能以報皇恩了。”</P>

陳師爺想到先前皇上將沈瑾調去戶部山東清吏司,日後肯定是要為登州大開方便之門的,便點頭稱是,也不再對沈瑞的出行提出異議。</P>

“原沒想到小沈狀元能去了戶部。”陳師爺感慨了一句,又搖頭笑道:“也沒想著大公子能去了四夷館。”</P>

他原是楊廷和身邊幕僚,叫楊慎為大公子習慣了。</P>

沈瑞也歎道:“我也沒想到舅兄能去四夷館。不過,舅兄做學問也是極好的。”</P>

不止是他們倆,滿朝文武誰也沒想到楊慎去四夷館。</P>

雖說四夷館是李東陽主持,楊慎乃是李東陽的弟子,稱得上是“弟子服其勞”,但楊慎是楊廷和的長子,又是真材實料考出來的狀元,合該是被重點培養,委以重任的。</P>

目前的四夷館,可不是為著同西洋做買賣設的,沈瑞自然也不會自戀的以為小皇帝把楊慎弄進去也是為了他好,為了開海。</P>

李東陽既讓陝西雲南鎮巡等官訪取精曉韃靼、西番、高昌、西天、百夷言語文字與漢字之人,自是意在蒙古了。</P>

這幾年山陝邊關也不太平。</P>

沈瑞暗自揣度著,是不是也有要培養遣派細作的緣故。</P>

楊慎做學問是極好的,沈瑞也相信,他會是一個很好的語言大師,隻是,四夷館若不單單是“外國語學院”,那楊慎性格可同特工人員差得太多了。</P>

相較之下,沈瑞倒覺得龐天青為人機敏,辦事利落,比楊慎更適合做個特工人員培訓師。</P>

雖教細作,但隻是在京做個教師,又不是去前線,安全得緊。這個位置又重要得緊,想來淳安大長公主府不會攔著。</P>

而蔡家人又掌握著不少軍事力量,大長公主又得皇帝信任,對於龐天青接管那些密探機構也是極大助益。</P>

沈瑞起了念頭,便打算回去修書一封給嶽丈楊廷和,看看這事可行與否。</P>

回了內宅,沈瑞向徐氏稟明了想往文登去,怕要兩三個月方回來。</P>

徐氏含笑應道:“你隻管去便是,不用惦著家中。”</P>

又指著楊恬道:“叢蘭大人原是你上峰,既去文登不好不拜訪叢家。叢家老大人、老夫人皆在,你將恬兒帶上,讓她去與老夫人請安,代我問候老夫人,儘了禮數。”</P>

楊恬忙道:“我自是要在家裡侍奉母親的。”</P>

徐氏笑道:“家裡人多著,哪裡還要特特留下你。你且去吧,這陣子也忙得緊,該鬆散鬆散。”</P>

沈瑞揣度著,徐氏雖沒有催促過他們子嗣的事,但不可能不關心,想來這也是不想讓他們小夫妻才相聚又分離。他有心帶楊恬四處走走,便也笑替楊恬應下。</P>

徐氏又道要往京裡送回信,讓沈瑞走前安排下人。</P>

“你理六嫂子,操心小林哥的婚事,想求京中各家親戚幫著尋尋可有合適的人家。”徐氏道。</P>

卻是先前因礙著劉瑾,無人敢同謝氏打聽沈林的婚事。</P>

而這次在劉瑾打壓劉謝舊人時,沈理還能屹立不倒,倒讓不少人動了心思。如今便也有媒人上門了。</P>

謝氏原就沒打算在山東這邊尋兒媳婦,這幫官家夫人的作態更讓人齒冷。</P>

因此她便緊著往登州來信,想央磨徐氏乃至楊恬繼母楊夫人在京中為她兒子尋個得力的親家,最好是趁著朝中看好沈理這檔口,迅速將兒媳定下來。</P>

沈瑞不由皺眉,瞧著屋裡沒人,低聲道:“母親,關起門來我說句不太妥當的話,理六嫂子這等人,就是給她找個公主,她還得嫌棄公主不能繼承皇位!還是莫要管她兒子的事罷,彆再鬨枚姐兒婚事那一出。”</P>

徐氏聽了公主皇位等語唬了一跳,拍他道:“又渾說!”</P>

末了聽完,又歎氣道:“謝閣老先是狀元,後是閣老,她自小風光,又嫁了狀元郎,難免帶了些驕嬌二氣。如今,也已是改了許多了。便不衝她,也要衝理哥兒、衝小林哥不是。”</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