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二章 克紹箕裘(二)(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5530 字 5個月前






實際上,這中間還有沈瑞生母孫氏出力幫襯!</P>

然從三房諸人到董舉人,卻都未曾感恩。</P>

其實細論起來,孫氏為族人做得何其多,可族人又是怎麼回報她的!</P>

而今,還是孫氏的兒子瑞哥兒,肯拉拔族人,如今多少族人受瑞哥兒照應,出來京師、山東、遼東做事,攢下一份家業。</P>

他沈漣不也是全托了瑞哥兒的福!</P>

沈漣每每總會無比慚愧當初貪心做的那些糊塗事。</P>

而涼薄的三房,自私自利不積德,又落下什麼福報?</P>

看看沈琰,雖沒歸宗,但後來一樣中了舉,娶了官宦千金為妻,如今也好好做著官。</P>

那沈珠卻是犯了那等大罪,禍害了親族,更禍害了鬆江百姓,被流放千裡。</P>

董沈氏更是自吞苦果。</P>

先前雖訂了親,但因著聘禮嫁妝之事董沈氏與湖大太太姑嫂不知鬨了幾場。</P>

湖大太太自覺兒子是狀元之才,將來有的是品貌出眾家財萬貫的好姑娘相配,便也看不上董家,後來竟直接撕破了麵皮,親事作罷。</P>

然待沈珠流放,湖大太太卻又上董家門撒潑打賴,非說淑姐兒已是沈珠的媳婦,必須跟著去照顧沈珠,又扯出董舉人當年受了沈家多少提攜來,罵董家忘恩負義雲雲。</P>

這般一鬨,董舉人自是無顏再在沈家族學執教,更憎惡三房糾纏,索性闔家搬離鬆江,往福建去投奔已捐官的兒子去了。</P>

這件事當時鬨得很大,作為族長沈琦也曾出麵管過,但三房扯脖子喊著是自家私事,兩家曾定過親也是事實,族中管不著,清官難斷家務事,沈琦也沒好辦法。</P>

直到董家搬走,這事兒便也不了了之了。</P>

三房早就是分家了,沈漣厭惡湖大老爺也不是一天兩天了。</P>

尤其沈珠流放後,湖大老爺夫婦自家不肯去照顧流放的兒子,反罵沈漣這當四叔的沒良心不跟著去照應,真是沈漣惡心得夠嗆。</P>

他們再去鬨董家、逼董家搬走時,沈漣雖也看不上長姐為人,到底還私下幫襯了董家些銀兩,這些年也仍有聯係,頭些年淑姐兒在當地嫁了個尋常秀才,沈漣還曾派人送過賀儀。</P>

沒想到,兜兜轉轉,沈家兄弟裡弟弟沈琇又與董家親侄女結了親。</P>

沈漣一時思緒萬千,饒是他這樣長於交際應酬的,被沈琇這一聲舅父叫得也不知回什麼方好了。</P>

好在周遭人員眾多,大家彼此客氣寒暄,不乏話題可談。</P>

待那廂糧米入倉,小吏們忙碌了起來。</P>

這廂沈琇這通判則要引眾魯商往府衙去見何同知以及府城的一些富商鄉紳。</P>

既認了舅父,他自要與舅父同車而行。</P>

沈琇對董舉人、對三房並沒甚好感,當年董家悔婚,他比兄長更憤怒。</P>

但到底時過境遷,此後他又經曆了許許多多的事,再回首看當年那“失信”,實算不得什麼。</P>

總歸董家也好三房小長房也罷,並沒得到什麼好結果,倒是他們兄弟如今總算熬出來了,他的怨氣便也消弭殆儘了。</P>

何況當年那些事與一直在外經商的三房四老爺沈漣也沒甚關係。</P>

上了車,沈琇便先笑道:“聽說瑖哥兒已經進學了?真真是可喜可賀!恭喜舅父!”</P>

提起最有出息的長子,沈漣由衷笑了出來,“家裡總算出了個愛讀書的,我與你嬸子……你舅母,真是燒高香了。隻盼他能學著你們兄弟這一星半點,也不枉家裡供他讀書一場。”</P>

沈瑖真是沈家三房裡難得的讀書種子。</P>

被沈漣帶去山東後,他便入了蓬萊書院,有山長藍竎點撥,他自己也知上進,自是進步極快。</P>

而當初沈瑞為了登州招商引資,上書壽哥求設“商籍”——</P>

在當地有田有鋪、雇傭若乾當地勞力的,且與當地有一定貢獻,如修橋鋪路之類,真正造福一方百姓,才允許附籍,且以商籍進學的讀書人以後是不會免稅賦的。</P>

壽哥拍板決定,開設‘商籍’,山東商籍學額進十二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P>

儘管商籍的條件相對苛刻,但江南那些科舉大省競爭何其激烈,不是那等才學一流之士,可能終生都沒機會做個小小秀才。</P>

故此山東此舉實實在在的吸引了一些想靠著科舉改變門庭的富商巨賈前來山東投資附籍。</P>

而今河南的招商引資沈瑞也打算用商籍這招,此乃後話。</P>

卻說沈瑖也正是因在山東應試,才輕鬆考中秀才。</P>

提及喜事,車廂裡氣氛登時輕鬆起來,沈漣、沈琇兩人之間的隔閡無形中消散了許多。</P>

沈漣關切問起沈琇的傷勢,又對他守城義舉大為讚賞。</P>

沈琇笑道:“隻是皮外傷,初時高熱了幾日,還是隨軍的大夫高明,藥到病除,如今已養得差不多了。”</P>

沈漣因道:“我們路過濟南府,也請了兩位名醫同來,待會兒見過同知大人,便請這兩位再與你好好診診脈。身子骨要緊,可要徹底將養好了才是。”</P>

沈琇笑著謝過,又問:“這兩位名醫便是要來指點種藥的嗎?不知幾時能往我們武安縣去?”</P>

沈漣不由笑道:“你如今已升官不在武安縣了,卻依舊惦記著為武安百姓謀些營生,這才真個是心係百姓!”</P>

又道:“你且放心,瑞哥兒早有安排,待安頓好了安陽這邊的事宜,是要彰德府這幾縣都要看看的。”</P>

沈漣此番請這兩位名醫,既是來幫著趙王府建醫學院的,也是要看一看河南藥草現狀,好經營河南藥草產業的。</P>

實際上,河南懷慶府的懷地黃、懷山藥、懷菊花、懷牛膝這四大懷藥,早在漢代《神農本草經》就有記載,早已是天下聞名了。</P>

而彰德府本身也盛產藥草,武安地區有大量的蒼術、葛蒲、何首烏,林縣盛產黨參、連翹、黃芩,府城安陽也出產薄荷、天花粉、冬花等等,資源非常豐富。</P>

在沈瑞前世的明清時期,河南彰德府山神廟廟會就是赫赫有名的藥材交易市場。</P>

此番在彰德府,沈瑞便想主打這藥草產業,擬將那藥材市場提早搭建起來。</P>

周遭諸府縣的藥材彙聚一處,產量大品種全,可讓南北藥材商人一次性買齊全,且又有懷藥的名氣,不愁沒銷路。</P>

待立穩了牌子,南來北往的客商多了,必然會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P>

沈瑞準備把彰德府打造成標杆樣板,一如當初登州府那樣,從而推動整個河南發展。</P>

當然,糧食才是根基。</P>

沈瑞也沒指望那些賣藥的商人們會自主自動的運糧食過來。</P>

他也不會放棄本地糧食種植,畢竟,將河南打造成產糧大省才是他的終極目標。</P>

他已是叫秦家將福建送過來一些海外種子帶來河南試種看看,頭一批試驗田便是在臨漳縣籍沒的那些靠近漳水、土地肥沃的王府田莊。</P>

下大力氣支持李鐩的水利灌溉工程,向邊關幾處馬市打招呼購買更多的耕牛,推廣朱子社倉保證耕牛與勞力合理使用,依照山東舊例設“專家”給予重賞以推廣新的種植法,可謂是多管齊下,大力鼓勵耕種。</P>

這些規劃,沈瑞也與沈琇提過一二。</P>

沈琇原就有造福一方的心,如今更是乾勁十足。</P>

此時與沈漣說起推廣藥草種植來也頭頭是道,顯見也是做足了功課的。</P>

沈漣見他如此乾練,也是歡喜,隻盼早日能完成沈瑞這番“大計劃”。</P>

兩人聊著,不免提及武安縣種種,也就免不了提到董雙。</P>

沈瑞給沈漣的書信裡自不會詳細八卦什麼董雙經曆,隻提了一句沈琇已與董雙成親罷了。</P>

沈漣對於沈琇和董雙怎麼走到一塊的並不知情。</P>

因沈漣到底是董家親戚,沈琇便提了提董雙的遭遇,又禮貌性的打聽了一下董舉人一家近況。</P>

沈漣自不會提淑姐兒,隻能道一切尚好。</P>

心下不由歎息,若是當年董舉人還在鬆江,斷不會讓寡嫂侄子逼迫侄女至那般境地,隻可惜彼時董家已搬去福建,山高水遠,又如何顧得上。</P>

但,若董雙沒有那番遭遇,如今怕也不會與沈琇這樁姻緣。</P>

看著沈琇說起董雙在守城期間的種種事跡,麵上滿滿是驕傲自豪,沈漣也是發自內心的為他們歡喜。</P>

不由感歎,冥冥中,自有定數。</P>

如今,未嘗不好。</P>

*</P>

在沈漣與趙王府就建醫學堂、工程學堂協商時,沈瑞正在衛輝府城準備離開。</P>

實際上他早該離開了,他是希望能在年前趕到開封府的。</P>

隻是在衛輝府推動清丈田畝比他想象的要麻煩一些。</P>

因為封地在衛輝府的汝王,稱病拒絕見客。</P>

汝王是憲廟十一子,與益王、衡王、皆德妃張氏所出。益王、衡王年長,早早便出宮就藩,一個在江西,一個在山東。</P>

汝王年幼,當時被養在周太皇太後宮中,直到弘治十四年就藩衛輝。</P>

當年曾有流言,說什麼孝廟子嗣不豐,周太皇太後宮中養著汝王、涇王、榮王、申王等幾位“小皇弟”,就是備萬一之用。</P>

這次太廟司香風波中,此流言再度興起,但已和汝王沒乾係了——因這位王爺已近而立之年,仍膝下空虛。</P>

大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吧,他對於朝廷諸事都顯得漠不關心。</P>

他兄長益王雖在江西,卻和寧王沒交情,反而有不小的仇怨——寧王為了凸顯他地位不同,沒少做打壓其他宗枝之事,就在不久之前朝廷出台宗藩條例時,寧王上奏說宗枝種種不法事裡,還有益王府一樁。</P>

寧王因這奏報得了朝廷嘉許,並有了“訓飭宗枝不法者”的資格,越發變本加厲打壓起江西其他宗藩。</P>

益王早恨得牙根癢癢,也沒少與兄弟通信痛罵寧王。</P>

此番寧府小公子上京,路過衛輝,自少不得拜訪汝王,汝王卻是直接稱病未見的,一個銅板盤纏也沒給。</P>

而汝王的另一位兄長衡王,因在山東,沒少與沈瑞打交道。</P>

初時沈瑞與德王府鬥法,衡王其實也摻了一腳。後德王府無聲無息沒了個濟寧郡王,衡王也就悄悄把那隻腳縮了回來。</P>

雖然後來衡王府對太廟司香也有了些想法,極力打造起賢王形象,捐助醫館等等,沈瑞曾是“不計前嫌”,還幫著推動了一下,報到朝中,令衡王也得了嘉獎。</P>

但汝王並不會因此對沈瑞產生什麼好感,相反,因忌憚沈瑞種種手段,而不想與之打交道。</P>

這才有了如今的依舊稱病拒絕見沈瑞之事。</P>

汝王府隱田自然是有的,但因著沒有旁支也沒子嗣,而少有惡事,也並不怕“沈抄家”來翻小辮子。</P>

沈瑞亦不想強行去汝王田莊清丈田畝,畢竟一旦起衝突,得罪的就不止汝王一個,還連帶著衡王與益王。</P>

益王可是在江西的。</P>

儘管益王與寧王不和,儘管篤定寧王必然覆滅,但沈瑞仍不希望出現任何變數。</P>

變數,就意味著有更多百姓、更多士兵葬送掉生命。</P>

沈瑞不是聖人,卻也不想有沒必要的犧牲。</P>

因此汝王既不配合,他便打算先繞過去,把衛輝其他地方清丈了。</P>

當然,這勢必會引起一些大族拿汝王府來說事,也可能會加劇一些矛盾,但畢竟沈瑞、廖鏜皆是名聲在外,也輕易不會有哪個大族頭腦發熱跳出來反抗。</P>

為此,沈瑞還和廖鏜商量了,先留他下來“鎮守”。</P>

這位刮地皮的大太監一聽,立刻一本正經拍著胸脯保證絕對會盯著衛輝府將賑災、清丈事宜統統辦好。</P>

實際上心裡樂開了花,本以為要一路跟著沈瑞,不好撈油水,現下單獨留他下來,又是清丈這等大事,自然有大筆銀子入賬了。沈大人可真是個大好人!</P>

“大好人”沈大人卻是心下冷笑,如何不知這閹豎想些什麼,隻是時辰未到,且等河南賑災、清丈結束,這廝怎麼吃下去的就得怎麼給本大人吐出來!</P>

兩人商議妥當,沈瑞便帶著高文虎、周賢的人馬先行一步。</P>

這一日一行人進了開封府地界,在延津縣廩廷驛暫駐,忽然王棍子一路快馬自京城趕來。</P>

他顯見是拚命趕路累得狠了,從馬上滾下來時幾乎失力虛脫,是被護衛們抬著來見沈瑞的。</P>

沈瑞不由大驚,知道若非出了大事,他斷不會如此。</P>

此地沒有密室可用,沈瑞隻能遂迅速打發下去所有人,叫護衛四下裡守好門戶。</P>

王棍子一口氣乾掉了半壺茶,緩過氣來,便嘶啞著嗓子急切道:“東家叫我趕緊來告訴二爺,沈理大人遭人算計,被人仿了筆跡盜了印,上書請讓寧府小公子太廟司香……”</P>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