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過河拆橋
雲家如果隨便收幾個弟子這是允許的,如果大規模的開學堂最後弄得如同孔夫子一般弟子三千,這就超過劉徹的容忍底線了,因此,當雲琅向阿嬌建議開學堂的時候,劉徹就一口否決了,然後,大漢太學就提前了二十年開始籌備了。
對於學堂的意義,沒有人比雲琅更加清楚他的威力了,在很多時候,學堂就是支撐一個帝國的柱石。
自古以來但凡有點上進心的帝王,沒有一個人是不重注太學建設的。
無論如何,自己親自培養出來的人才,要比野生的人才可靠地太多了,有時候,在中華利用師生之誼維持的和平局麵,要比利益建立起來的和平方式還要穩固。
有了師生之誼就說明大家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
雲琅一定要讓劉徹把富貴城重視起來,絕對不能是現在這種任其發展然後摘果子的局麵。
將太學引進富貴城,就代表著大漢以後的大部分官吏都將親眼看著富貴城是如何興盛起來,在他們日後的官宦生涯中,富貴城將成為他們管理地方的一個標杆。
來鴻臚寺之前,雲琅就跟阿嬌建議過,從今後,一定要對這些大儒們貼心貼肺的好,不論怎麽優待都不為過,這些人將來帶給富貴城的好處將巨大的難以細數。
在後世的時候,雲琅就明白了一個道理,真正能夠維持世界穩定前進的是廣大的百姓,而給這些百姓指引前進方向的永遠是很少的一部分人才。
大漢這匹烈馬如今正在戰爭的道路上狂奔,在可以預見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想要停止完全不可能。
農耕民族跟遊牧民族進行的戰爭,農耕民族永遠都處在不利的地步。
遊牧民族不管在農耕民族的地盤上搶到了什麽都是勝利,而農耕民族能收獲的隻有遊牧民族的生命,基本上談不到收益。
花一百萬錢打一仗,在付出將士們的生命之後,隻獲得了十萬錢,這樣的戰爭如果無休止的打下去,將是農耕民族的災難。
雲琅不希望大漢深陷戰爭的泥潭,他希望,在驅逐匈奴,擊敗匈奴的同時,大漢百姓應該獲取一些該有的利益,哪怕將付出與收益拉平,這對遊牧民族來說都是一場恐怖的災難。
他在受降城就是這麽做的,他利用當地的異族人來為大漢生產財富,然後再用受降城生產的財富去應對匈奴。
在外就應該這樣做,至少要做到就食於敵,就這一點,不論是皇帝,還是宰相,跟雲琅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劉徹在確定了受降城模式的正確性之後,一口氣在受降城,朔方,白登山,右北平,四地設置了屯田校尉,而且還把這一製度列為大漢對外政策的核心內容。
邊關該如何運作,雲琅已經不太理會了,他已經在受降城樹立了標杆,相信以朱買臣的智慧跟能力,維持一個繁盛的場麵應該不是很難。
現在,雲琅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富貴城上,隻有把這座城池真正修建起來,真正讓他繁榮起來,大漢人才能知道提升一地經濟對帝國的好處到底有多麽大了。
很多時候,雲琅做事隻做一點,或者隻開一個頭,他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吧所有的事情都做完,做好,那樣的話,窮他一生,也做不了幾件事。
眾人有了新話題,自然就圍著太學該如何修建各抒己見,小小的屋子裏被炭火烤的溫熱,看著牆上手繪的太學模樣逐漸清晰,眾人的興致也變得高昂起來。
滾燙的米酒助興,更是讓這些平日裏壓抑到了極點的黑袍博士們多了一些談興。
轅固生用手拍著圖畫上的一座主殿高聲叫道:“此殿當為明德殿,老夫欲為殿主,講授《禮》諸位以為如何?”
眾人不答,卻紛紛把目光盯在別的殿宇上,僅僅片刻功夫,每一座殿宇都有了自己專用的名字,以及他的主人。
雲琅笑吟吟的瞅著窗外發白的天空,此時潔白的雪花正在飄揚,有些隨著微風進了這座滾燙的屋子,頃刻間就化作虛無。
他想看到太學落戶富貴城,這些黑袍博士們卻在這個寒夜中看到了文教大興的影子。
一座三丈寬,十丈長的殿宇能做什麽?他的象征意義大過實際意義。
公孫弘,董仲舒之輩一心想著大興儒家,卻不知成建製的培養儒家學生,才是最快的弘揚儒家學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