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糖(2 / 2)







市麵上的粗鹽一桶二十文,但其中的雜質實在是太多,按著長孫安業的估算,一統粗鹽能練出三分之一的精鹽就算是好的。

而一個人一年成年人要吃掉十二桶鹽,孩童減半,按著這個標準,長孫安業必須要買一百桶鹽進行煉製才能夠他與管家兩人一年的吃用。

這還是現在的價格,等到李世民上位之後,鹽鐵被私人壟斷之後,鹽價肯定會一路攀升,長孫安業已經決定,自己必須要在貞觀初立之際買到一座鹽山。

這鹽山在古人麵前是雞肋一般的存在,因為不能生長莊稼,也沒有其他樹木可以生長,開采出來的鹽石都是毒鹽,並不能食用,可在長孫安業看來,那就是一座座金山。

因為鐵鍋的局限,長孫安業一次隻能煉製十桶粗鹽。

隨著粗鹽的下鍋,一股難以形容的味道升起。

輕輕皺眉,長孫安業沒想到,原來自己平日裏吃到的都是這些東西。

讓管家找出兩塊布塊,折疊三次,沾濕布塊,緊緊地捂住口鼻。

看著鍋裏不斷沸騰的鹽水,長孫安業沒有心情在這裏等待一個必定的結局:

“就這樣一直煮著,不要停止,等到這鍋水完全燒乾之後,你再叫我。”

製鹽過程本就很漫長枯燥,為了保持沸騰,還要不斷地關注火焰的大小,有這個時間,長孫安業還不如將買回來的石蜜給處理乾淨。

對於長孫安業來說,這糖比鹽重要的多,雖同為國家戰略儲備,但鹽是每個人每天都要攝入的必要調料,而糖則是可以成為重大殺傷力武器的存在。

製鹽長孫安業放心讓管家看著,可製糖可不敢。

當前大唐市麵上可以嚐到甜味的,少之又少,最為普遍的有三種:

首先是麥芽糖,麥芽糖的來源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間,北方因為氣候原因盛產小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已經學會了利用新發的麥芽製糖,可以說技術一直都沒有丟失,一直延續到後世。

後世的偏僻山村裏,還有家庭親自催芽製作麥芽糖,麥芽糖更是因為其特殊的味道,成為菜品的調料品。

其次就是石蜜,北方有麥芽,南方百姓則有著野生甘蔗的生長,為了攝取甜味,當地百姓就嚐試著從野生甘蔗中提取石蜜,使用的方法也是吸取於曬鹽法,即將甘蔗榨汁、暴曬,最終形成固狀石蜜。

《楚辭·招魂》中就有“靦鱉炮羔,有柘漿些”一句,其中的柘就是甘蔗,柘漿就是甘蔗汁。

說明戰國時期就能對甘蔗進行原始的榨汁加工。

而最早關於石蜜的記載,則是出現在西漢初年劉歆的《西京雜記》裏,有“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的記錄,石蜜就是甘蔗做的固體糖。

東漢張衡的《七辯》中,出現了“沙飴石蜜”這個名詞,沙飴就是砂糖,至此出現了蔗糖的結晶體。

最後一種就是天然的甜味來源——蜂蜜了,但因為蜂蜜必須要在蜂巢中提取,成本昂貴,隻能有少數的貴族可以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