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花錢如流水(2 / 2)







溫越見此也省的了事,樂得自在,也不想與袁崇煥虛與委蛇,說一些假惺惺的客套話。

直接找到兵備廳中的袁崇煥留下來的副將,提出了自己的兩個要求。

第一個是要一些人運送物資,兩百多石以及三十頭牛光靠溫越、祖柏、祖季三人根本運不到青牙墩去。

這不是什麽難事,副將立即答應了。

第二個則是向他要了三名書吏,青牙墩光是大老粗不行,得有人處理文書工作的。

這個也不是難事,副將猶豫片刻也答應了,但是說隻能給溫越等級最低的攢典。

溫越皺眉詢問,副將當即就和溫越解釋開來。

明代通過常規考選途徑入仕為官者,生員(舉人、貢生、監生等)之外,便為吏員,分屬所謂“由儒入仕”與“由吏入仕”者。

吏員是明代政府機構裏負責文移檔案的平民人員。

依據王朝的政令製度,地方吏員每三年役滿考試一次,為“吏員考滿”,兩次考滿之後給由赴京。

由吏部驗封清吏司分撥部門辦事後,當該(服吏役)作為第三考,役滿經試,考中即可出身,由吏員身份改換為官員身份;

再經“官辦(以官員身份到某部門繼續辦事)”、“省祭(省親祭祖)”、“覆考(吏部重考)”、守部候缺等手續,方得受職,是為吏員入仕的規定,謂之“吏員出職”,此項製度即為吏員出職製度。

吏員出職後,以官員的身份接受王朝正常的遷轉授任管理。

按理說,對於讀書不多或讀書無成的平民子弟來說,按照王朝的規定,或僉充、或捐納、或罰充而成為吏員,憑借年勞到吏部候選為官,也是一個較為現實的選擇。

這至少也是一個做官的途徑。

可是在大明邊關,吏員數量很少。

一則,因為吏員官素來自胥吏階層而非士人階層,容易受到鄙夷。

二則,吏員升官非常的困難。

大明吏員分為司吏、掾史、令史、書吏、司吏、典吏、都吏、人吏、攢典等,其中攢典就是吏之最末等。

而在大明,吏員的升遷又不像文官、武官,管理地方有成效,或者立個戰功,便可連越幾級。

吏員的升遷全靠磨資曆。如果一路順暢的話,每三年才可以升遷。

像攢典想升到上等的吏使的話,至少要十年的時間,而像令使仍舊是不入官品的小官,隨便一個小旗、總旗都能欺負。

而按照慣例,每個屯堡都會配備三四名書吏的。

然而,剛剛建虜在山海關外把四十多個屯堡給拔除了,百姓遭殃,裏麵的吏員自然不可幸免,同樣死傷了不少。

剩餘下來的也被袁崇煥帶去不少,朝廷還沒有來得及調配,現在山海關內就隻剩下不到二十個處理文書的書吏了。

副將能給溫越三個攢典,已經是給了溫越大麵子了。

溫越聽完後,恍然,神情和悅了不少。

攢典也就攢典吧,總比沒有強。

副將叫來七八個攢典,讓溫越在這裏麵挑選。

這些攢典沒有平常讀書人那般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