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外人之血,優於內耗(1 / 2)







除了那些喊著復仇的商人,還有不少人目光閃爍。

他們或許對復仇和彰顯國力不怎麼上心。

但對眼前可能撈到的好處,可是興趣滿滿。

正值盛夏,草肥水美,牛羊正壯。

而隨軍出征,那些蒙古部落的牲畜豈不是唾手可得?

部落裡的壯丁、婦女甚至孩童,都成了誘人的軍功和財富。

馬匹,這戰略物資中的高級貨,大部分自然歸青牙軍所有,商人們能分得一小杯羹就已不錯。

但那些牛羊,青牙軍肯定會以極低的價格,當場賣給商賈們。

眼下,大明的糧食和貨物奇缺。

糧食和畜牧業可都是能賺大錢的行當。

這些年,在塞外經營牧場的商人們,個個賺得盆滿缽滿。

他們不僅自己發財,還帶動了一係列附加產業。

比如罐頭肉業,便是在牧場附近,將雞、鴨、羊肉、豬肉加工成罐頭。

罐頭肉不受季節限製,保存時間長,比燻肉更便利。

深受民間和軍方喜愛,未來依然是利潤豐厚的產業。

為了製作罐頭,又催生了大批瓷罐需求,相關商人應運而生。

牧場周邊,還興建了大量皮毛加工場地。

就連每年收集的糞便,都成了農場商人們爭奪的寶貝。

這些場地需要大量工人,又為許多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這些都是推動生產型商人的發展,正符合溫越所期望的。

抵達塞北之後,日常必需的茶、鹽、糖是自給自足。

而且這些商品的需求量依舊龐大。

商人們敏銳地捕捉到商機,效仿大明內地的商業模式,各類行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糧食、油鹽、布匹、紙張、茶葉與鹽業貿易,迅速編織起一張錯綜複雜的商業網絡。

它們在不經意間茁壯成長,激發更多行業的興起。

形成一輪又一輪的經濟擴張,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除了這些光明正大的商業活動,一些見不得光的買賣也悄然滋生,販賣人口便是其中之一。

溫越明智地將礦山開採外包給當地商賈,自己則坐享其成,優先取得煤炭與鐵礦等資源。

礦山的日常運營由這些商人負責,而他們不得不麵對礦山作業的高風險和大明朝的嚴格律法。

尤其是關於礦工薪酬和安全的規定,這使得僱傭本地工人成本高昂。

商人們向來是逐利而行,怎會甘於現狀?

因此,與塞外之間的人口奴隸交易暗中興起,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溫越麾下對人口流動管控嚴格,即便是流民也要遵循一係列規定,不能隨意征用為礦工。

於是,商人們將貪婪的目光轉向塞外。

組建捕奴隊,以各種藉口為掩護,成群結隊地活動。

塞外部落身處嚴酷環境中。

人們普遍能吃苦耐勞,婦女兒童也不例外,且多有放牧和處理皮革的經驗。

崇禎二年開始,一些被利益蒙蔽雙眼的商賈,開始暗中對塞外小部落的婦孺實施擄掠。

將他們囚禁於縫衣廠、被服廠等,成為其利潤的犧牲品。

這些被擄掠的婦孺幾乎不索求工錢。

隻要能保證溫飽,對她們而言,這已遠勝過塞外的饑寒交迫。

甚至,由於得以飽食,她們失去了逃跑的念頭,這使得利用她們的成本微乎其微。

因此,近兩年間,關內外,尤其是滿套兒地區,塞外部落的人口被大量掠奪。

從前,這些擄掠行徑還遮遮掩掩,如今卻已堂而皇之。

商賈們何其歡欣鼓舞?

更何況,隨軍征戰還能積累功勳,功勳則意味著未來封地的可能。

馬世龍的案例便是明證,怎能不令人心生艷羨?

即便不提金礦,僅封地所轄的礦產資源,亦足以令幾代人衣食無憂。

即使無礦藏,那大片的良田和廣袤的草場,同樣令人心動。

這不僅是一份豐厚的家業,更是為子孫後代留下的寶貴財富。

過去,人們總將塞外視作荒涼貧瘠之地。

而今,真正投入開拓建設,才發現塞外實則藏寶無數。

的確,土地的價值在於擁有者的智慧與能力。

在遊牧民族手中,塞外是難以生存的荒漠;

而在中原百姓手中,它卻能成為沃土。

歷史上,無論是屯墾戍邊還是移民實邊,中原歷代的邊疆經略,大多卓有成效。

它們的興衰,與中原皇朝的命運緊密相連。

在皇朝強盛時,邊疆建設如火如荼;

一旦衰落,便不得不收縮防線,過往的辛勤成果,往往付諸東流。

邊疆的風雲,實則映射著中原的強弱。

當華夏大地繁榮昌盛,塞外的強悍部落,如匈奴、突厥,乃至明朝時期的女真、蒙古,也隻能俯首稱臣。

然而,一旦中原衰落,碰上塞外勢力的崛起,便是國運的轉折點。

但對大明而言,轉折的曙光已現。

全球範圍內,遊牧民族的力量正走向衰微。

1571年,蒙古鐵騎還能焚毀莫斯科,克裡米亞汗國的騎兵頻繁侵擾,將大批人口擄往異國他鄉。

一次莫斯科的劫掠,竟帶走了十三萬生靈,他們被販賣至小亞細亞、非洲甚至歐洲。

不過,遊牧民族的輝煌終成過眼雲煙。

溫越來到大明,正逢這歷史的轉折。

從全球視角審視,遊牧對農耕的周期性更迭已成往事,農耕民族將主宰未來。

歐洲近現代的崛起,讓溫越看到邊塞並非貧瘠。

關鍵在於如何開發利用。

就在幾十年前。

俄羅斯人占領西伯利亞,從當地原住民手中收取的毛皮貢品,就為國庫貢獻了近一百萬皮草。

這財富的積累,足見邊塞經營之妙。

到了十七世紀中葉,西伯利亞的毛皮貿易為國庫貢獻的收入,估計已占國家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在覆蓋了西伯利亞的行政開銷後,還留下了豐厚的盈餘,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而英國的殖民者,更是精於此道。

以微不足道的鐵器換取土著部落的珍貴資源。

這種不對等的交易,令人咋舌。

關鍵在於轉變觀念,讓軍民都能在邊疆的開發中獲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