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善惡之辯(1 / 2)







此時,身在大興城的齊紫書和洛黎並不知曉,在他們圍觀這兩個儒教流派清談辯論之時,佛道兩教已然有了如此博弈和算計。</P>

渾然不知的兩人正在饒有興致的聽著人群中央兩位鴻儒的辯論。</P>

在左邊儒生開口發問之後,他對麵的儒生略一思索,笑著開口道:“先生這一問題倒是有些老生常談了,你我祖師早就就此問題闡述的很是詳細,何必再辯?</P>

在下荀平,字陸安,倒是還未曾詢問,敢問先生名諱?”</P>

發問者肅然起敬,鄭重再次行禮後開口道:“原來是被稱為荀子再世的陸安先生,在下名為孟離,字正平。</P>

之所以再次提出這一問題,自然是因為當年你我學派的開派之人,那時禮法不明,戰亂不止。</P>

可如今天下已然是太平盛世,自然有所不同。”</P>

荀平撫掌笑道:“原來是正平先生,你這一派其他人我儘皆不放在眼中,可唯獨先生您,可以和我一辯。</P>

請問先生,既然說本性,那麼既然是原本存於人心之物,為何就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呢?”</P>

孟離答道:“請問先生,何為人性?”</P>

荀平略一思索,開口道:“當然是人的天性,也就是人與生俱來存在的性格和習慣。</P>

在這之中,人性天生是不完善的,而在個人追求的過程中也往往會因為欲望而不純粹,帶來矛盾和衝突,這人自然性本惡。”</P>

孟離搖頭道:“非也,既然先生也承認,這人性就是人的天性。當年至聖先師孔子就提倡“仁”的理念,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善良的品質。</P>

而之所以會有先生所說的矛盾和衝突,恰恰便是因為外界的乾擾使得人的本性被抑製了,隻是外在環境和境遇使人們偏離了本性,而需要通過修養和教育來回歸善良。</P>

而隻需通過教育和道德規範的引導,可以使人們的善良本性得以發揮和實現。</P>

正如人本身就擁有的,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對幼小者有慈愛的情緒,對鰥寡孤獨等一些生活處境很是悲慘的人會有天然的憐憫之心。</P>

這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P>

從天生的性情來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至於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於天生的資質。</P>

正如我方才所說,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P>

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隻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或者被外部環境短暫遮蔽罷了,因而可能一時難以察覺。</P>

可雖然會被外界環境影響,可這些留存在心中的善良的本性是無法被掩蓋和磨滅的,這難道不是人性本善嗎?”</P>

一番話說的周遭聽眾紛紛拍手叫好,出現了許多讚揚和附和的聲音。</P>

洛黎在齊紫書耳邊輕聲道:“這儒生確實好口才,不但有理有據,而且讓人信服,原本許多從未讀過儒家先賢著作之人都可以聽得懂這些道理了。”</P>

齊紫書微微側頭,輕聲笑道:“這是自然,相傳古代人皇大禹和其他賢者談話之時,說話言簡意賅,有時一個字兩人就能意會,而一句話可能就蘊含著許許多多的道理。</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