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童生試(1 / 2)







這次大李氏回了娘家足足住了一周還沒有回來,以前可是沒有的事。就連趙氏都快坐不住了,大李氏走的時候給趙氏準備了五天的糧食肉蛋,現在都一周了還不回來,糧食倒是可以找孫長發要裝糧那間房的鑰匙,自己去取,雞蛋每日也能從雞圈裏撿幾個,就這肉一定是要拿銅板出去買的。

孫家的男人小孩都是習慣了每日都要吃肉的,趙氏糊弄了兩天實在是糊弄不過去了,就連孫昌河都跟她說:“明書馬上就要童生試了,你不給娃弄點好吃的,每日就是青菜炒來炒去的,臉都要吃綠了。”

趙氏最心疼的就是這個兒子,怎麽可能故意給吃素菜,但是她一向不會覺得自己有錯,隻覺得是男人沒本事,抱怨道:“還不是你沒本事,家裏多一分錢都沒有,你要像你哥哥弟弟一樣,能自己在外麵掙些錢,我們平時手上也能鬆散點,存點體己銀子。哪至於孩子都要科舉了,連頓肉都給孩子吃不上。”

孫昌河也不讓她:“每房娘都給了零用的,我們一家子吃住用都是家裏的,每年的一兩銀子你都用到哪裏去了?”

“好你個孫昌河,當日娶我的時候你說過什麽了?這些年你又做了多少?你一個男人不說想著法子掙錢,就指著兩個零花摳,有什麽出息?”

兩個人爭吵慣了,孫昌河都是爭兩句就自顧睡了,搞得趙氏每次都一股氣堵在胸口無處發泄。

第二日還是陳氏拿了些銅板讓趙氏去買些魚、肉回來,趙氏人窮嘴不窮,收了錢還要罵罵咧咧說幾個破錢,做出一副樣子來。

自從知道了孫昌河和李采荷的事,孫明琴現在看著趙氏或者二房的時候,都會忍不住發散思維,若是當初孫昌河娶的是李采荷會怎樣。光是從李家人的敘述中就能大概知道李采荷有多厲害,若是讓她來操持,二房定是另外一番光景。

可惜沒有如果,一個人一旦選擇安逸,選擇向下兼容,隻會在現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大李氏到底還是記著自己孫子的童生試,緊趕慢趕在前一天晚上回來了。不過也隻有大李氏一個人回來,小李氏還在李家村。孫明琴一看就知道李采荷的事應該是有些棘手,不然以小李氏的為人處世不可能不回來。

大家都大概覺得不太對,隻是都不敢問,不管什麽事,也隻有等明日一早孫明詩孫明書走了再說,不然讓讀書人考試分了心就不大好了。

“我們家一向科舉應試是走公中的賬,這次縣試由老大帶著明詩明書去。縣裏離家裏不遠,這裏是二十兩銀子,老大拿著,回來了多退少補。”大李氏緊趕慢趕回來也是為了這個事,家裏放錢的抽屜鑰匙一向是大李氏掌管的,每次要用錢都是由大李氏來分派。

旁邊的趙氏看的眼熱,孫家是真有錢啊,隨手一拿就是二十兩銀子。可惜越有錢的人越摳門,這麽多錢從手指縫裏漏一點給自己家,自己父母兄弟怎麽可能每日都吃不飽飯。

“原也用不了這麽多,隻會在縣城客棧裏住一晚。等明詩明書進考場了,我便去嶽父家拜見。嶽父已致意讓我去了多次,這次本也讓直接去陳府住下,隻是還帶著幾個學生不好去叨擾,才讓第一晚在客棧住著。”孫昌家隻拿了桌子上一塊大點的銀塊,其他幾塊散碎讓大李氏收起來,“等他們出了考場我就租了馬車直接帶他們回來,在家裏修整倒比客棧還強些。這些銀子就儘夠了。”

孫昌家在家裏的形象一直都是踏實可靠的,兩老對於他的話也是很信服,見他這樣說,大李氏也就將剩下的幾塊銀子收了起來,道“我們這些年倒是麻煩親家許多,別的東西咱家也沒啥好的。明日你出門時多帶些家裏的瓜果蔬菜,還有新曬的筍乾。”

孫昌家自然是答應的,陳家用的東西比自家強得多,自家也沒什麽好的可送,隻有這應季水靈的瓜果蔬菜送去陳家還受用些。

家裏其他人也沒什麽意見,這蔬菜就長在地裏,對鄉下人家來說並不值錢。但陳家每次都要回禮不少好東西,自己也能多少受點惠,何樂而不為呢。

隻有趙氏在那裏嘀嘀咕咕:“沒見過這麽偏心的。”

不知道其他人是沒聽到還是裝沒聽到,反正孫明琴是聽到了,大李氏估計也聽到了。孫明琴看大李氏瞪著眼恨趙氏的樣子,已經是很不耐煩了。

“今天大家都早點睡,明天都早起送送明詩明書,咱們家小輩的第一次下場,也不求你們一次就能中了,但是農家供一個讀書人有多不容易,你們多看看周圍的同學便知。希望你們都能珍惜每次應試,不要辜負家中長輩。”孫長發對兩個孫子抱有厚望,但也不敢說出來,給兩人施加壓力。

孫明琴早聽的不耐煩了,一說可以回去睡了,就順著門縫溜了出去。

作為現代人完全沒有對讀書人的那種仰望的感覺,對於童子試,孫明琴也就感覺最多和現代高考差不多,實在是緊張不起來。

本朝的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兩個階段。縣試在各縣進行,由知縣主持,每年三月舉行,連考五場。通過後進行由知府或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的府試,每年四月舉行,連考三場。通過縣、府試的便可以稱為童生。獲得童生功名後才算正式走上了科舉這條道路,才能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

童生試考察的是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聽起來是挺簡單的,其實考得非常繁雜,至少要熟讀四書五經,詩詞歌賦駢文都要有一定的功底才行。

原本孫明詩還沒到下場的水平,孫昌家說讓他去見識見識,就算沒中也能看清自己的差距,平日裏多用些功在學業上。

於是孫昌家的學堂剛巧湊夠了五個結對的學生,分別是何霄、孫明書、孫明詩、孟柏,還有隔壁村一位名喚徐實的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