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自來到這個世界以後便一直思考的問題。

想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隻能從結果推原因。

一個王朝的覆滅,是因為什麼?

可以從三個方麵來分析,軍,政,民。

軍隊無非就是因為軍士的戰鬥力薄弱,軍餉供應不上,從而導致軍隊打不了勝仗。

當敵人犯境後,這些薄弱軍士哪還有戰鬥力可言?

政治上,官員上下勾結,搞朋黨之爭,官商結合謀取利益,大肆貪汙腐敗,剝削百姓,置百姓於不顧,整個官場烏煙瘴氣,甚至看不到一絲光明。

百姓民不聊生,自然會起義造反。

朝堂之上官官相護,朋黨各立,皇上甚至都有可能看不到外麵的情況,在各個官員的偽裝下還以為外麵一切太平。

有才能的官員根本提升不上來,官越做越大的反而是那些溜須拍馬之人,這樣的朝堂氛圍怎能不走向覆滅?

對於百姓來說,隻要有口飯吃就不會想造反之事。

但在賦稅和外敵的壓力下,百姓怎可能吃飽飯?

與其被活活餓死,倒不如跟著起義軍一起混口飯吃。

朱雄英所遞上去的第三個冊子,就是圍繞這三個方麵所論述的。

當中充斥著朱雄英對大明未來的遠大抱負,細致的講述了這三個方麵該如何進行改革。

改革,或者說是變法,往往是一個國家在危難之間才要進行的事。

但朱雄英卻選擇在大明國力最為強盛的時候開展這一係列行動,為的就是能讓大明徹底的春秋萬代。

朱元璋看完奏章之後,留給他的隻有震撼。

大孫在自己麵前所構建的這幅藍圖,可謂是十分壯闊。

這樣的治國方式,是朱元璋從未想過的。

他本以為自己當下的治國方式已經非常完美,但看到這份奏章之後又感到有些自愧不如。

大孫的才華,真是千年難遇。

若是按照這奏章上麵的條例來治國,大明的未來不可限量。

朱元璋看著奏章上的條條框框,心中不禁感歎:

“若是自己剛剛創立大明時就拿到這份奏章,現在的大明又會是何種光景?”

朱元璋此時比任何時候都想永生,他當真想看看百年以後的大明會是何種景象。

若不是天色已晚,自己定會召所有官員來共議此事。

……

朱雄英走出華蓋殿時,心中彆提有多高興。

要想在大明的這片土地上進行改革,絕對離不開老爺子的支持。

之前的改革隻是小打小鬨,這次朱雄英所遞交上去的奏章才是對大明徹底的改革,一次從上至下,前所未有的改革。

朱雄英謀劃此事已經謀劃了數年已久,終於能在此刻施展自己的抱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