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剝好切塊的野豬除卻送了幾位族老幾塊,其他可都晾在懸梁上呢。
喬連連取了兩個豬後腿,決定開始做臘腸。
腸衣集市上有現成的,她就沒自己做,直接買了二斤回來。
新鮮的豬腿肉一半切成丁,一半剁成泥,為了口感的豐富,喬連連還特意割了一塊肥豬肉切成丁,與瘦肉保持三七比例。
香料就比較講究一點了,需得把花椒辣椒八角香葉等炒香再打磨成粉,最後加入糖鹽鮮粉。
考慮到孩子們也要吃,喬連連把辣椒比例放少,僅做增香,糖量加大,做甜口香腸。
將三種樣式的肉混在一起,灑上混合好的料,最後加入靈魂——白酒。
兩隻手伸入其中,將肉末與香料攪合均勻,就可以了。
腸衣需要反複清洗,把上麵的鹽洗掉,再衝一衝內裡。
接著就可以灌腸了。
這個年代可沒灌腸器,但難不倒愛吃的勞動人民——拿稍硬的油紙斜著卷起來,細的一頭插進腸衣裡,粗的一頭往裡塞肉。
廢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兩個豬腿肉給塞完了,二斤腸衣也用了乾乾淨淨。
喬連連找劉嬸子要了點棉線,把腸一節一節的給纏起來,又把鼓起來的小泡用針紮破,剩下的就可以掛起來晾曬了。
兩個豬腿,足足四五十斤的肉,做了得有幾百節臘腸,劉嬸子家屋簷下的晾繩下都曬不了了。
喬連連看著手裡還剩的二十來節香腸,忽然靈機一動。
這曬乾了是臘腸,不曬乾,那不就是香腸嗎。
這個年代隻有臘腸,可沒有香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