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百宦祠(1 / 2)







在興安派小宦官去宣召黎叔林的功夫。

朱瞻墡與鄭和幾人聊起西洋南洋諸國之事。

朱瞻墡談興極濃,鄭和王景弘等赫然發現,朱瞻墡足不出門,竟是儘知天下事。

且銳意進取之處,手段謀略,利益考量,無不給鄭和幾人帶來極大啟發。

朱瞻墡又說了一會分封藩王到海外的利處,話題驀然一轉:

“鄭公公,及其他諸位公公,朕有個想法。”

“自皇祖先永樂帝起,我大明一朝,宦官之屬為朝廷建功立業、恪職儘忠者數不勝數。”

“如鄭公公王公公,數下西洋,揚大明聲威於域外。”

“如侯公公亦失哈公公,招撫邊陲,為大明拓疆萬裏立下汗馬功勞。”

“如王彥,在靖難之役中戰功赫赫,至今仍鎮守遼東,保一方平靖。”

“如安南出身的阮安阮浪阮白,工程水利無不精通,我們所立之處的皇宮大殿,正是出自其手。”

“如各地兵鎮鎮守太監,兢兢業業,為國戍邊。”

鄭和等幾位太監差點熱淚盈眶。

自己等人辛辛苦苦奔波於外,視生死危難如等閒,不就是為了帝王的這句認可嗎?

朱瞻墡掃了他們一眼,繼續說下去:

“曆史上做出卓絕貢獻的宦官,又何止我大明一朝。”

“後漢蔡倫,人品不論,其革新造紙之術,製出蔡侯紙,中原曆朝曆代讀書人,都要蒙受其恩惠。”

“唐代高力士,不止有平亂擁立之功,侍奉唐明皇忠心耿耿,雖遭誣陷流放,聞明皇崩逝嘔血而亡,陪葬泰陵。”

不等在場的各位太監表一番忠心,朱瞻墡話語一轉,有了冷意:

“然而,曆朝曆代,宦官為禍者亦極烈。”

“秦有趙高矯詔葬送社稷,漢有十常侍撥弄權勢致天下大亂,北魏有宗愛連殺二帝,至有唐一朝,宦官於朝廷弄權,致怨聲載道,叛亂四起。”

“就算我大明一朝,也有馬琪其人,在安南貪得無厭,肆意搜刮,引致安南大亂,兵禍連結。”

“由此,士大夫乃至天下讀書人,對宦官之屬常有偏見,肆意攻訐。”

這下大轉彎,把禦書房中的幾位大太監聽得額頭微微滲出冷汗。

心中惴惴,不知聖上此言何意?

莫非是敲打自己幾人過於擅權,行為有失嗎?

在他們戰戰兢兢之中,朱瞻墡的話語轉入主題:

“依朕之見,宦官之屬與文臣武將又有何異?均是為朝廷社稷出力之人,各有賢與不肖,各有奸忠之屬。”

“因此,朕打算對宦官之屬做出變革。”

“分宦官為內宦外宦,互不統屬。”

“如在座鄭公公等人,以及各兵鎮鎮守太監,常年為朝廷奔波在外,每隔或一兩年、或三五年回京述職一趟,此為外宦。”

“如朕之隨侍興安海壽,太後身邊的金英,皇後及各妃殿中服侍宦官等,常居於皇宮大內,服侍帝後,此為內宦。”

“有學識精深、術有專長之宦官,歸為外宦,在外為帝王之耳目,為朝廷效力。”

“內宦之者,專務忠耿服侍帝後,嚴禁乾涉朝政,撥弄是非,違逆者殺無赦。”

“這也是曾祖洪武帝在皇宮中立下鐵牌警示宦官的初衷!”

鄭和幾人和興安海壽麵麵相覷。

不知如此革新,對他們是福是禍。

外宦之屬,權力似乎得到提升,然後與帝王卻又生疏了幾分。

宦官的權力本就來自於帝王賦予,與帝王關係生疏,卻是動搖到他們手中權力的正當性。

而內宦之屬,戴在他們頭上的緊箍咒似乎收緊了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