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被攔路了(1 / 2)







接連幾天,一切皆相安無事,陳康傑一如既往的上課學習,空閒的時候關注一下千島之國事態的後續發展,並沒有出現誰來找他麻煩的情況,就連陳俊東都沒人找他。

千島之國的局勢在劇烈中往好的方麵發展。

說它劇烈,是因為政府內部鬥爭加劇,軍方也被牽扯在內,當權者與反對派每天都在互相指責,首都還曾經進入緊急狀態,以此同時,班達齊和帝汶島的武裝分裂鬥爭從暗走向明,他們不但加緊襲擊了當地的政府機構,檢查站,警察局,以及駐軍基地,甚至還在幾個城市發動了要求獨立的大型遊行示威活動。

這些示威活動無疑都遭到了政府軍的鎮壓和破壞,導致的大量的平民傷亡。

政府的鎮壓不但沒有消除隱患,反而使得當地居民對政府的反感陡增,對獨立的欲望越來越大,哈桑.迪羅以及帝汶島的政治分裂頭目每天都在通過地下電台以及各種渠道對民眾發表講話和觀點,要求大家團結起來,一致應對政府的殘暴鎮壓和破壞人權。

這一係列的事態使得千島之國國內的社會治安狀況急劇惡化,雖然有組織針對華人的襲擊事件大大降低了,但是整個社會秩序顯然難複當初,每天都有不少搶劫,縱火和謀殺案件,而對這些案件,警方都是沒有力量也沒有心思去偵破的,說句不好聽的,他們都不知道抓獲了嫌疑人關在哪裏,法院會不會判,因此就聽之任之,況且,部分謀殺案明顯與政治鬥爭有關,這又哪裏會是簡單的刑事偵破就可以的。

說局勢在往好的方麵發展,是因為哪裏的情況捅出來之後,尤其是陳康傑發表自己的批評性看法後,國際社會真正的投入注意力了。

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歐洲當局,迫於價值認同以及民意,都對千島之國當權者發表了批評性的看法,已經不是呼籲保持克製了,國際人權組織和聯合國也派人前往千島之國做事態評估以及調查,中華國政府讓外交部長召見千島之國駐華領事,嚴詞要求當地政府做好對華人華僑的安全以及權益保護,並且告訴他們,中華國政府正在積聚力量,隨時可以派船去進行僑眷撤離工作。

在新聞報道方麵,也成了一邊倒的態勢,幾乎都是對千島之國政府的批評觀點,這些加起來給了輸哈托十分大的壓力,可以說,麵對內外交困的局麵,他的政權已經岌岌可危。

這些新聞記者不但派人前往千島之國首都,還分出一部分目光看向班達齊以及帝汶島等地,甚至於哈桑.迪羅他們好幾位分裂勢力的領導人都上了西方主要媒體的封麵和重要電視新聞時間段,他們可以借助這一股力量來向國內外全麵闡釋自己的政治主張、當地民眾的政治訴求以及解決事態的合理方案。

說到解決方案,他們的方案倒是簡單,要麽允許他們獨立,要麽采用全民公投的方式裁決。

對於獨立分子來說,此時真的是千載難逢機會,當局真的管不到他們,大家都在忙著自己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他們那裏打得很凶,可是不見軍方派人支援以及采取大規模的剿滅行動,這是沒辦法的,目前軍方的高層都處在半混亂狀態,哪裏有精力去發動清剿,軍方正在權衡倒向哪邊,該支持誰,他們也是有利益述求的,國防部長坎拉自己想出頭,但是總統對他是有防範的,下麵的部分軍官又被哈比被收買拉攏,他可不太敢輕舉妄動。

有了國際社會的介入,當地華僑的生活就要好一些,他們暫時還不能返家,也沒有人表態說會給他們賠償,但是,起碼項目基地可以派人外出采購補充一些生活必需品,斷糧斷水的威脅有時候比刀槍的威脅更甚。

五月二十九日,星期五,下午沒有什麽課,校園裏倒是有好幾場講座,陳康傑選擇聽了一場長江學會主辦的《何去何從:國企改革》的講座,主講人是金陵大學的博士生導師,也是長江學會的會員。

這場講座選擇在學校一號禮堂,座無虛席,主講的教授先講訴了國企的產生過程以及曾經做出的貢獻,借著他就就自己對二十多家國企的調查分析了國企的管理弊端以及麵臨的困局,再結合當前的經濟形勢提出解決辦法。

國企改革是當前的社會熱點話題,受到全民的關注,再加上這兩年長江學會的影響力初見端倪,所以不但學生們捧場,就連許多教師都來學習。

教授提出的解決辦法對陳康傑來說到談不上新鮮,無非就是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抓大放小,放開競爭,剝離國企的社會化,讓他們變成單純的社會經營主體,不過他的一個觀點也挺新鮮,那就是要減少對國企的補貼,而不是要增加,理由是,增加補貼,就會使得競爭不公平,也會減弱國企的競爭積極性,並且,那些將國企經營倒閉的官員,將不能轉到政府任職,他們將與所有工人一樣下崗,麵對經濟大潮的洗禮,這方麵,他建議政府出台某種製度來進行保障約束。

對這個新鮮觀點,陳康傑是鼓掌支持的,即便會被政府采納並且實施的可能性不大,說起來,這就是要去除國企領導的行政化,不要讓他們覺得就算企業虧損了,破產了,自己也有可以收容的去除,隻有倒逼他們講企業真正的當成飯碗,他們才會想儘辦法拓展經營,而不是像官老爺一樣,這裏沒飯吃就找另一處。

當然,這位教授的胸襟也是寬闊的,他提出要允許失敗的觀點,就算是國有企業,也應該和普通的民營企業一樣,不是每一個企業都會成功,如果真的失敗了,也沒有什麽了不起,全社會應該培養處接受這種狀況出現的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