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南船與北船(1 / 2)

大國之巨匠 浴火流金 1143 字 4小時前






一九九九年的七月,這個夏天很熱,在中國造船工業曆史上,也生了一件大事,在國企改革的背景下,中船工業總公司拆分為兩家單位,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P>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被稱為南船,因為它下屬的廠所基本上都在長江以南,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被稱為北船。</P>

對於這次拆分,沈歡其實大概也知道一些原因,這不僅僅是在造船行業如此,在航空工業領域也同樣是如此,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被拆分為中航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第二集團公司。</P>

拆分的目的,最初可能是希望打破一家獨大的局麵,激企業的活力,畢竟一家變兩家之後,就有了直接的競爭。</P>

隻不過在十七年之後,南船和北船卻有了合並的跡象。在航空工業那邊,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第二集團公司在二零零八年就合並了,正像曆史上那句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P>

當然中船工業拆分與合並真正的原因,還是和國家船舶工業展的利益和國防建設的戰略訴求的變化有關。</P>

拆分有利有弊,最大的弊端可能就是重複建設,以造船業的基礎設施船塢為例,最早建設三十萬噸造船塢的是南船旗下中海外高喬造船公司,在二零零二年,兩座規格為48ox1o6x1o米、36ox76x12米的造船成為國內最大的造船塢。到了次年,北船迅跟進,博海船舶公司也提出建造三十萬噸造船塢計劃。</P>

截至二零一四年底,全國擁有三十萬噸的造船塢三十座,其中南船九座,北船八座。這的確是導致了產能嚴重過剩的結果。</P>

當然沈歡最記憶深刻的還是江南常興造船基地,當時是準備讓吳東中華造船和外高喬造船兩家造船廠都整體搬遷到江南常興造船基地,不過後來這兩家造船廠並沒有真正的搬遷,而是在常興造船基地各占了一條生產線,作為第二個生產基地。</P>

再過十多年,中國船舶工業實際最高產能達到七千萬載重噸,而全球的需求隻有一億載重噸,再算上棒子和腳盆的一億載重噸產能,這樣就使得全球船舶工業產能嚴重過剩,競爭非常的激烈,甚至在沈歡重生前的二零一八年,南船的上半年淨利潤為負數,北船倒還好些,一年有一百億左右的利潤。</P>

當然這些都不是沈歡能夠左右的,就算他是一個重生人士,現在他要做的,是如何讓江南常興造船集團成為行業的龍頭,先是把領先於世界的脈動式生產線搞成功,接著就是儘早的建設江南常興造船基地,隻要這兩件事成功了,江南常興造船集團一定會成為全國甚至全世界實力最強的造船廠之一。</P>

接著就應該是在國內船舶工業推廣脈動式生產技術,讓中國造船工業真正的越國外造船工業,這樣的話,麵臨生存危機的就不是國內的造船廠,而主要是棒子和腳盆國的造船廠了。</P>

曆史的車輪滾滾前進,在這個夏天,沈歡也一直在期盼著他提出的兩個重大建議,能夠早點得到回複。</P>

還好到了八月份,也就是中船工業集團公司成立一個月之後,沈歡終於盼來了上麵的批複。</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