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82章:皇帝的天敵,是太子啊(求月票)(2 / 2)







「待那逆子到了長安,你作為大兄,且先替朕好生將他教訓一番。」

「朕給他寫了那麼多信,令他思過悔改,沒成想他竟是變本加厲,做出這等禍事,雖說主要是因為陰弘智的挑撥,可他自身就沒過錯?」

「去年這逆子附表謝罪,權萬紀入朝,跟朕說齊王已經迷途知返,便是這般迷途知返的?」

「朕倒是要問問權萬紀,他在齊州,是怎麼擔任齊王府長史的。」

權萬紀原本是吳王李恪的長史,為人正直,李世民對他很看好。

李祐喜好遊獵,結交奸邪之人。太宗認為長史薛大鼎對其管教無方,而將其免職,讓權萬紀頂上。

作為齊王府長史,齊王都密謀造反這麼久,難道就一點都不知情?

李世民不信,自然要將其調回長安問罪。

「父皇放心,我定會好好教導五弟。」

長兄如父,李承乾自然是有替父教子的資格。

雖說他隻是派了張思政去叫齊王李佑回長安,但李佑自然是不敢不回。

不是每個李世民的兒子都能跟魏王李泰這樣,不之官,留在長安跟太子作對。

況且大唐說到底是門閥時代,嫡子跟庶子之間的差別遠比後世王朝還要來得更大。

「行了,今日先這般吧。」

「齊王回來後,關於他謀反的案子,承乾你也一併負責,屆時再把詳細情況匯報於朕。」

一波三折,幾次大怒,還有兒子謀反這樣的事,讓李世民感覺到有些心力憔悴。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太子不僅沒有謀反的心思,反而是平定了一樁謀反案,這讓李世民倍感欣慰。

忌憚跟猜忌,畢竟是兩碼事。

李承乾跟李泰作揖告退。

並肩走出殿外。

看著兩個兒子一同離開的身影,李世民暗中點頭,看來兩兄弟間還是有些情誼的。

隻是他不知道,到了殿外後。

李承乾拍了拍李泰有些肥碩的身體,帶著訓斥的口吻。

「青雀,你看你現在,都胖成什麼樣子呢,簡直是有辱我大唐皇家威嚴。」

「我大唐以武立國,父皇更是勇猛無敵,為兄說句不好聽的話,你現在這般摸樣,簡直跟頭肥豬一般,哪還有半點我大唐皇室的威嚴。」

「聽為兄一句勸,回去後多多練習武藝,屆時別在冬狩之際,丟了我大唐皇家顏麵,可是明白。」

其實李泰雖然算胖,但也不是胖得很誇張,李承乾就是逮著機會,抖一抖長兄的威風,將其訓斥一番。

李泰牙齒都要咬碎了,卻還是隻能低頭道:「大兄教訓得是,青雀回去後,一定反省,好生習練武藝。」

「定然不會辜負大兄的期望。」

後麵這句,李泰幾乎是一字一頓的說完,箇中寓意尤為明顯。

李承乾哈哈大笑,絲毫不在意。

「好啊,那為兄就等著。」

「你可不要讓為兄失望,否則可就太沒意思了。」

兩儀殿內。

李世民聽到太子爽朗的笑聲,很是高興。

他覺得這是太子跟青雀之間的友好溝通。

「太子今天這樣的表現,難道還不能讓陛下放心嗎。」

高士廉今天上朝,是為了給太子撐腰的。

隻是先前耽誤太多,且前邊李世民也因為一直想著謀反的事,心情很差。

到了現在,高士廉自然就要接著說了。

「朕從來不覺得太子會有什麼問題。」

「先前是朕不知有這般多事,才對太子有些誤會,現在看來,太子果然沒有令朕失望。」

李世民平和的回道。

今天太子的表現,確實是大大的減少了他心中的猜疑。

最為主要的是,他看到了太子對親情在乎的一麵。

至於高士廉的勸諫,那就純當耳邊風了。

「陛下知曉就好,大唐初立,實在是再不能有太多折騰了。」

「當年青雀之事,陛下心中有愧,這麼多年,青雀寵愛遠超其他皇子,也是足夠了。」

「或許陛下應該考慮讓青雀跟其他皇子那樣,外放封地,這也能減少太子的誤會,不至於往後鬨出更大的矛盾來。」

李世民聽完,略微沉默後才道:「朕會考慮此事,不過青雀身子不太好,前些日子還吐了血,太醫那邊也是說目前不易奔波勞累。」

「且先讓他休養好身子,再談去藩地的事情吧。」

這些託詞,高士廉哪裡聽不出來,但他知道,在這塊陛下也不會讓步。

因為李世民一旦讓魏王外放,太子沒有了對手,那就父子剛正麵了。

太子本身,就是皇帝最大的敵人。

即便是李世民這樣的開國之君,在這塊上也不得不防。

這是天敵,哪怕是父子關係再好,也同樣不可避免。

站在皇帝的角度,為了皇位能夠順利繼承,傳承有序,在自己駕崩後,太子在上位後能夠執掌權力,壓製朝堂上其他的大臣跟貴族。

是有在位時,就不得不幫助太子培養心腹,建立威信,扶持太子黨成員。

東宮的詹士府,十率府,就是縮小版的朝堂。

然而與此同時,當太子的勢力成長太快時,就會形成國家的第二個權力中心,從而影響到皇帝的權利。

即便是忠誠的手下大臣,也要考慮在皇帝駕崩後,繼續穩固地位的事情,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後代的榮華富貴。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的班底,就會成為太子的班底。

畢竟太子是未來。

麵對這樣兩難問題的常規解決辦法,歷史上大多數的皇帝都是通過扶持一個甚至是幾個兒子,與之親近。

讓其抱有奪嫡的想法,暗中授意他們去跟太子鬥爭,甚至給予某些地方超過太子的賞賜。

讓他們彼此製衡,相互爭鬥,這樣就不能對皇帝自身造成影響了。

正常情況下,這些皇子充當磨刀石的角色,太子也是在這樣的磨鏈下,一步步成為合格的皇帝。

與此同時,皇帝還能藉助磨刀石的手,把朝堂上一些可能會影響皇權,自己又不好下手的大臣除掉,維持皇權的穩定。

當然,這是最為理想的情況,實際上其中的分寸,並非是每個皇帝都能把握好,用力過度,磨刀石也有可能把刀磨斷。

歷史上原本的李承乾,就是典型被磨斷的例子。

古往今來多少年的王朝,也就隻在大明初,出現過朱元璋跟朱標這麼一對父子,堪稱最穩皇太子,可惜未能繼承皇位就病逝而去。

就如今的大唐而言,除了魏王外,其他所有親王,都已經全部都外放藩地了。

若魏王也走了,誰還能給跟太子去競爭。

為什麼後來的李治當了太子,就沒這回事了呢。

其實是因為太子黨跟魏王黨都散了,李治是半路成為的太子,他的太子黨都沒能建立起來,完全對李世民沒有半點危險。

況且李治成為太子後不久,李世民就中風癱瘓,自然就沒有這些狗屁倒灶的事了。

高士廉也是明白這些道理的,心中嘆息,作揖道:「老夫年事已高,有些睏乏了,先行告退。」

「朕送送高公。」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