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初步挖坑(2 / 2)

大唐李恪 李恪 1094 字 4個月前








正好李恪這裡也來活了,是田蒙送過來的,由悅來商行的渠道送回來的相關消息。

李恪打開看了看。

首先就是關於悅來商行在大唐各個道州大規模的跟百姓簽署合約,收購絲麻等原材料,其中麻簽署的合約是最多的,大約為220萬畝,平均每戶簽約畝數為10畝,山地多的地方多一些,每戶15畝,平原地區少一些,每戶大概為5畝左右,根據不同的地形簽約方式也是不同的。

蠶絲的簽約是更為複雜,是按照斤數來計算的,因為不管是春蠶還是秋蠶吐絲的次數都不隻是一次。

不過李恪跟百姓簽署的蠶絲收購價格卻是高於市麵50%左右,一般來說,養蠶戶是將蠶絲紡成絲線之後再售賣的,但是現在李恪不用他們紡絲,他們的人力成本自然就下降了,百姓可以同時養更多的蠶。

同時他們也需要種植更多的桑樹,當然李恪選擇簽約養蠶戶的地方也是那種土地比較不太適合種糧,適合養蠶的地方。

而且簽約的分量也是有限製的,不然的話,大規模的養蠶容易先把自己給玩繃了。

目前來說,其實大唐初期,就算是李恪放開了跟百姓簽約,百姓也不會將所有的土地都改為種植這種古代版本的經濟作物,原因很簡單,中國人自古餓怕了。

尤其是貞觀年的旱災剛過去沒多久,大災之年大家都餓過肚子,對於這個時代的百姓來說,自己種糧才是放心的。

但即便是剛開始百姓不會大規模的改種經濟作物,李恪也不會放開了收,不然明後年就有百姓大膽不種糧了。

種糧的底線不能破。

要緊守耕地紅線不動搖。

相對於絲,麻的收入恐怕是今年最多的,不過麻多了也不要緊,李恪手裡麵不僅僅有織布和紡線的工藝,關於麻布的處理也是有更先進的工藝的,經過他處理之後的麻布不能跟後世的比,但是比這個時代的麻布要柔軟的多,而且結實,紡織也更加的緊致。

對大唐來說,絕對是消化的了的,而且這些麻布衣服還可以賣出去,不管突厥等周圍的小國百姓同樣有著大量的人消費這些麻布。

實際上就算是大唐自己,這些麻布都可以完全吃下了。

而且收回來的麻不僅僅是做麻布,麻袋,麻繩等等用途非常的廣泛,尤其是如果大規模的開展商業行為的話,麻袋的用量就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

除了這些基礎的數據之外,就是伴隨著簽約所帶來的,跟地方上的一些小家族,寒門所建立起來的聯係了。這意味著悅來商行的網已經逐步的開始向整個大唐村一級開始滲透了。

實際上也不用到村一級,隻要到了鄉一級就足夠了,到了一個鄉上,一個鄉的望族隻要跟悅來商行建立聯係,讓他們去幫忙各個村裡麵調查情況,其實是很簡單的。

而這種調查,按理說大唐的朝廷也有這個效率,畢竟一級一級的行政部門傳遞下來,跟悅來商行是差不多的。

但大唐朝廷的工作效率卻慢的讓人發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