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3【觀政一】(1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鈞 1643 字 10個月前




成都,內城。

轉運司衙門,已經成了朱銘的“大將軍府”衙門。

朱銘看著查抄物資清單,隨口問道:“先生為何不願主政成都?”

高景山說:“不宜拋頭露麵,還是留在將軍身邊做幕僚好。”

朱銘笑道:“劍門關裏,恁多士卒隨你投降,消息早就傳出去了。”

高景山說:“傳出去是一回事,坐實了又是另一回事。”

宋代有誅九族的大罪,但在優待士大夫的前提下,還沒有哪個進士官被誅九族。

而且,高氏屬於山東大族。高景山即便真的從賊,他弟弟高景雲也能繼續做官,隻不過肯定受到牽連遭貶謫。

這些都不算什麽,主要是老家那邊,可能收稅時就不客氣了。

朱銘感覺挺扯淡,明明是個有能力的,明明已經獻關投賊,還給反賊出了許多主意,到現在居然畏畏縮縮。

“隨你吧,”朱銘翻看查抄物資,嘀咕道,“廟觀真是富有啊,連道士也這麽富。”

高景山笑道:“有個道君皇帝,天下道士自然富裕。將軍沒去過福建,那裏的寺廟才富呢,成都這邊算不得什麽。”

“我哪天領兵去見識一下。”朱銘說道。

整個宋代,僧道占人口比重最高的就是福建。

沒有之一。

宋真宗天禧五年統計,全國僧尼數量45萬人,其中福建就占了15.5%。

曾鞏做福州太守時說,當地百姓出家者,三年一附籍每次近萬人,改戶口的錢已累計數萬貫。

衛涇(朱熹好友)則說,福建地狹而人多,農家子選擇當和尚的人數,是選擇耕田的一半。這跟汪應辰(南宋吏部尚書)的記述差不多,百姓家裏若生三子,或一人為僧,或兩人為僧。

不要覺得寺廟啥都不乾,他們也要從事工農商業的,並且形成獨特的寺院經濟。

南宋理學家陳淳在闡述福建情況時,特以漳州來舉例,說漳州的各種產業,70%已被寺院所控製。這導致漳州的稅收,主要來自寺院和僧尼,鄉下富戶跟和尚比起來全是窮逼。

於是在南宋的福建,出現一種奇葩現象:寺廟盤剝百姓,官府盤剝寺廟!

南宋末年朝廷收稅,竟把寺院收到紛紛倒閉,把和尚收得各種逃亡。

朱銘就要講道理許多,在查抄廟觀產業時,給和尚道士們留了一些。

比如昭覺寺,廣場周邊的店鋪,都給和尚們留下。這裏是四川最大的娛樂和商業場所,勾欄瓦舍無數,各類店鋪眾多,其元宵燈會堪比東京。

和尚們經營商業賺錢,朱銘派來稅吏收稅,可謂各取所需。

隆冬時節,駐紮在成都的義軍,兵分幾路攻取地盤。

特別是邛州和雅州,皆為互市買馬之地。邛州還有鐵礦和鑄錢場,雅州的茶葉最受少數民族歡迎。其餘諸如眉州、陵井監(仁壽),都屬於產鹽區。

梓州銅山縣,更是專門派駐一支部隊,那裏是四川少有的產銅區(明代采儘)。

常捷軍留守成都,鄧春卸任都指揮使,帶著雜牌騎兵去攻打黎州。

“偽宋黎州廂軍指揮俞典,率眾恭迎鄧將軍!”

鄧春還未抵達城外,鬱鬱不得誌的俞典,就夥同譙歡等胥吏,捆了州縣官員舉義歸順。

鄧春笑著下馬攙扶:“俞指揮莫要見外,都是自己人。”

眾胥吏也上前見禮,全是朱銘做知縣時的老部下。

鄧春問道:“黎州蠻夷可有生事?”

譙歡回答說:“宇文太守調去整頓茶馬司,那段時間蠻夷最聽話。可宇文太守很快就卸任,茶馬司買馬又開始拖欠,各部蠻夷多上幾次當,都不願再賣馬給官府。如今已蠢蠢欲動,極有可能到漢地劫掠。”

“給各部蠻夷傳遞消息,俺奉命組建騰驤軍,”鄧春說道,“隻要送來壯士當兵,各部都不會再被官府欺負!對了,譙先生,朱將軍任命你為黎州太守。”

“某一定鞠躬儘瘁!”

譙歡大喜。

鄧春是帶著任務來的,在黎州、雅州、邛州三地,招納蠻夷組建“騰驤軍”。

騰驤軍皆為輕騎,準確來說是山地騎兵。

漢騎一千人,蠻騎一千五百人。

還有五百非戰鬥士卒,都是獸醫、軍醫、裁縫、鐵匠、皮匠、廚子之類,這些後勤人員也全部騎乘劣馬或騾子。

先讓他們在成都集訓兵甲還在打造當中。

四川有大量鐵礦,金州的槍炮工匠,正在火速調來各處礦山,作為技術骨乾打造火槍和火炮。

此外,就是打造鎧甲,以製作鏈甲為主,主要用來防弓弩和標槍。

弓箭作坊,也正在籌備當中。

牛角、牛筋等弓箭製作材料,從各處產鹽地征集。

鹽井打得越深,就越需要畜力提取鹽鹵。一頭健壯的耕牛,一年半載就撐不住了,往往殺了賣肉再換新的。

整個冬天,義軍都在出兵。

基本沒打什麽大仗,川南地區傳檄而定,無非派小股部隊去接收城池。

隻有夔州路那邊,高歌猛進的夔州官兵,竟然提前從巴州撤回。北邊死守達州峽門口,西邊死守恭州(重慶),一時之間李寶居然打不下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