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6【觀政四】(1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鈞 1703 字 10個月前




張根帶著妻子黃氏,第一次到朱國祥府邸做客。

朱國祥熱情接待,讓沈有容、文小妹陪黃氏聊天,還把兒媳張錦屏也叫來見父母。

相比結親之時,兩家人明顯生疏許多。

幾杯酒下肚,張根隨口提醒:“祿吏範圍,已擴大到縣衙手分,閣下有恁多錢糧,用來支付吏員俸祿嗎?”

“總得試試,而且俸祿也不高,很多吏員隻能領到些月糧。”

朱國祥詳細闡述道:“大宋朝廷,很多衙門是重疊的。有了崇文院、秘閣、龍圖閣,又置昭文館、集賢院,這五個衙門,其實隻留一兩個就可以。尚書省有六部諸司,又加九寺,再加三司,這些衙門能砍掉一半,朝廷不就把三司給砍了嗎?有禮部,有太常寺典禮樂,又置議禮局、禮儀院、太常禮院。有刑部,有大理寺典刑法,再置審刑院。這些衙門不僅職權重疊,冗官無數,且每個衙門都多置吏員,正名吏員之下還有候缺吏員。冗官、冗吏就是這麽來的,把多餘衙門裁撤掉,用來給底層吏員發俸不好嗎?”

朱國祥喝了一杯,繼續說道:“朝廷中樞如此,各路州府也是如此,大量衙門職權重疊,冗官冗吏無數。砍掉一半都多餘,精簡機構,裁剪冗員,還能提高辦公效率。

趙光義在位時,朝會官員才兩百人。

到宋真宗繼位,已增加到四百人。

至宋仁宗登基,直接變成一千多!

此後還在繼續擴大編製,中央如此,地方也是如此。

而每增加一個官員,就要增加幾個吏員,甚至是十多個吏員。

如果是因為經濟人口增漲,需要不斷增加官吏還說得過去。但很多衙門純屬多餘,很多職位完全虛設,直接砍掉一半都綽綽有餘。

特別是額外官、閒散官,純粹就是吃乾飯的!

裁撤一個閒官,就能順勢裁掉一堆吏員,用供養他們的俸祿,去給基層吏員開工資不好嗎?

張根舉杯相碰:“閣下欲行青苗法?”

“青苗法必須做,但怎樣做還得仔細謀劃。”朱國祥對此也感到頭疼。

由於宋徽宗橫征暴斂農村的小門小戶,基本都欠著大戶高利貸,利滾利幾輩子也還不完。

打土豪分田地肯定不行,真可以一刀切那麽簡單就舒服了。沒有強大的基層掌控力,隻會變成打砸搶燒,反而會破壞生產力和穩定的生產關係。

更何況,地主也是朱家父子的基本盤。

青苗法這玩意兒,並非王安石的發明,早在唐代中後期便有了。

官府以常平倉為基礎,豐年抬價買米,避免穀賤傷農;災年低價售米,儘量平抑糧價。適量貸款給農民,讓農民可以春耕,或用來渡過艱難時期。這就是沿用自唐代的青苗法。

但實施過程中,有太多漏洞可鑽,並且範圍僅限於州縣城附近農村。

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要填上那些漏洞,且將範圍擴大到更廣闊區域。

但操作完全變形!

第一,王安石規定最高兩分息,地方官員給整得至少三四分,低息惠民貸款直接變成高利貸。

第二,害怕百姓胡亂借貸,讓貧富搭配,十戶結保貸款。如果真是低息,富戶貸得更多,小民反而拿不到貸款。且富戶從官府拿低息貸款,轉手就高息貸給小民賺差價。而如果變成高息,百姓被官府強逼著借貸,富戶又把高利貸轉嫁小民。

王安石的青苗法,推廣力度越大,小民就被害得越慘。

且推行之時,官府用於借貸的錢糧不夠,必須向民間富戶買米做儲備,也就是“和糴”。王安石那會兒,“和糴”已經開始打白條了,富戶賣糧給官府,隻能收到一堆白條,說明年可以用白條抵稅。然而能否抵稅,什麽時候抵稅,全看官府怎麽解釋。

到現在,官府已經不裝了,白條都懶得再打,“和糴”直接變成一種雜稅攤派。

朱國祥需要給兒子供應糧食打仗,他哪來的錢糧儲備搞青苗法?“和糴”的名聲已經爛掉,朱家父子宣布取消這種攤派,再撿起來純粹打自己的臉。

朱國祥說:“我打算讓地主減租減息。”

“如何減法?”張根頗為好奇。

朱國祥說:“從明年元旦開始施行,此前農民所借錢糧,不管借時幾分息,都按一年一分計算。利息超過所借本錢,立即停息,隻還本錢。如果已償還兩倍本利,立即停付本利,借貸關係解除。從明年起,新貸錢糧,年息不得超過兩分半。這是減息。至於減租,按田產等級和稅額,製定最高田租限額,田租不得超過該田正產物的三成。”

張根好笑道:“地主覺得利息太低,不借貸給佃戶、小民怎辦?”

朱國祥說:“兩分半的年息,已經足夠地主借貸獲利,有利可圖便肯定會借出錢糧。”

張根問道:“減租減息如何施行?”

朱國祥道:“我有刀子。”

“舒王當年也有刀子。”張根說。

朱國祥道:“我的刀子,可殺官,可殺吏,也可殺地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