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PUA大師朱院長】(1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鈞 1647 字 9個月前




南陽麵臨巨大的流民安置壓力,朱銘希望蜀中糧食再運幾批過來。

朱國祥接到兒子的信件時,同時還收到張根的信件。

張根的信裏有一句話,讓朱國祥感到極為驚訝:“蜀中兼並之事甲於天下,蜀中役屬之況倍於南北……”

張根表示,益州府清查田畝和人口太困難,請求經略府下放更多權力,抄家和流放不用上報批準。

朱國祥看得眉頭緊皺,把高景山叫來詢問:“蜀中真是如此耶?”

“確實如此,”高景山說,“臣在各地都做過官,北方、東南、四川各有民情,執行政令需要因地製宜。”

朱國祥說道:“請細細講來。”

高景山詳細講述情況,朱國祥很快就摸清大概。

宋代北方宗族不喜歡分家,即便按照戶等要征重稅,依舊不喜歡分家。

連續好幾代人共居同產,二三十房,兩三百口,這種大家族在北方比比皆是。不管是做官的俸祿,還是經商的收入,全都要交給家裏分配。

但由於五代長期戰亂,北方幾乎沒有單姓村落,經常是多個姓氏同住一村。

而東南大族則喜歡分家,對個人財產看得很重。

甚至還沒有分家的時候,自己掙錢便自己花,不會白白上交給家族。

又因為東南很多地方,是近兩三百年開發的。越偏遠的東南地區村落,單姓的村子就越普遍,一個姓氏一個村,甚至一個姓氏幾個村。

這麽多同姓的村子,偏偏分家分得很零碎。

但宗族還是要搞的,一般是設立宗祠,由族人捐贈公產。可以是土地也可以是錢糧,關鍵時候拿來救濟有困難的族人,相當於就是古代家族信托基金。

至於蜀中,土地兼並、人身依附類似明清,門第觀念則直追三國兩晉。

這是因為四川長久安定,且地形閉塞不利於遷徙。經過唐末五代以來的持續兼並,就算再怎麽分家,土地也非常集中,失地農民依附於主家,成百上千的佃戶靠一個地主生存。甚至是連續幾代人,都依附於同一個家族。

分出去的族人,也會淪為同族的佃戶!

蜀中大族門第觀念極強,不看你做多大官,不看你有多少錢,純看土地多寡進行聯姻。

張根在信裏說,減租減息政策,在蜀中根本無法推行。

因為那些佃戶,幾輩人服務於一個大族,自己都不知道欠了多少錢。隨便一個大族,就能拿出無數借據,即便隻歸還本金,佃戶也根本還不起,因為那是幾代人積累的債務。

而吏員多少都跟大族有關係,清查土地和人口時,又會幫地主隱瞞。

張根清查好半天,成都郊外土地都搞不定。

高景山勸道:“不止是益州,蜀中各府縣,都可以緩一緩。”

朱國祥問:“一直妥協不治?”

高景山說道:“騰出手來再治,今年的重中之重,是在南陽府、襄陽府安置流民墾荒。大元帥既然請調蜀中錢糧,那就多多在蜀中發行‘墾荒債券’,利息可以稍微定得高些。蜀中那些大族,家裏肯定是有餘糧的。”

朱國祥忽然想通了,不禁笑起來:“確實可以緩一緩。”

朱院長打算PUA那些大族,一點一點拉他們入套,最終投鼠忌器任意拿捏。

直接動大族的根本利益太難了,先搞幾波債券,而且利息定得比較高。不斷掏出他們的錢糧,隻要到期連本帶利兌現,這些大族是不會激烈抵抗的,甚至還覺得這是一種穩定投資。

欠債的是大爺,這位大爺手裏還握著刀子!

當官府欠大族足夠多的錢糧,就可以提出更過分的要求。

到時候得配合軍事行動,先調兵跟川南諸蠻作戰,把蠻夷驅趕出適合耕種的地區。

接著強行抽調大族控製的佃戶,拖家帶口遷徙到川南屯墾,而且必須實行軍屯,全部編為屯田部隊。忙時耕種,閒時操練,以防備蠻夷反撲。

被抽走的大量佃戶,祖祖輩輩的欠債,全部一筆勾銷。

然後再頒布政策剩下的佃戶,隻需償還十年內的本金,超過年限的借據一概不認。

再對不分家的大戶征收重稅,逼著他們分家析產。依附於大族的佃戶,也會當成財產分割,到那時候更容易各個擊破。

如此一舉四得,一可大量發行債券,二可分割世家大族,三可開發川南地區,四可厘清土地人口。

若有人敢串聯反抗,狠狠抄家流放幾個。但凡參與其中的家族官府正好借機賴賬,欠下的債券不給兌現了。

這一係列步驟,朱國祥打算用五到八年來完成。

第一步,就是逼著蜀中大族買債券,然後把錢糧給兒子那邊運過去。

……

南陽府,方城縣。

方城與葉縣交界的地方,有大關口、小關口和楚長城遺址,在秦漢時期被譽為天下九塞之一。

崔大郎帶著兩萬多流民,被勒令留在那裏聽候安排。

義軍這邊的方城縣令,大宋那邊的葉縣縣令,被這幫人搞得擔驚受怕睡不著,都怕他們突然跑到自己轄區劫掠。

張廣道親自領著三千兵過去,從童貫、辛興宗手裏繳獲大量甲胄,換裝之後的義軍部隊更加雄壯威武。

崔大郎名叫崔岫,小地主出身,被西城所逼得破家逃亡。

最開始在襄邑(睢縣)活動,剛開始也就幾十人,漸漸發展成數百人。像這樣的賊寇,開封府南部有十幾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