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雷達波束掃描是靠雷達天線的轉動實現的,被稱為機械掃描。而相控陣雷達是用電的方式控製雷達波束的指向變動來進行掃描發現目標的。這種方式被稱為電掃描。它的“絕招”是使用“移相器”來實現電磁瓣轉動。
在相控陣雷達直徑為幾十米的圓形天線陣上,排列著成千上萬個能發射和接收電磁波的天線單元,每個天線單元配有一個“移相器”,每個“移相器”都由電子計算機控製。
當雷達工作時,電子計算機就通過控製這些“移相器”,來改變每個輻射器向空中發射電磁波的“相位”,從而使雷達波能像轉動的天線一樣,完成對空搜索使命。
根據發射裝置的不同,又分成主動相控陣和被動相控陣兩種,每一個單元肯定是能接收的,但是不一定能發射。
如果靠的是後麵的磁控管發射,前麵是移相器,那就是被動相控陣雷達,如果單元自己能發射,那就是主動相控陣。
被動相控陣的雷達技術並不複雜,漢國的大型遠程雷達,使用的就是這種技術,但是自己能發射還能接收的,要求的加工能力很高,有無數的困難需要克服。
秦觀對這套技術很看重,因為他知道,軍艦,戰機都離不開這種技術,所以,他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有關的技術資料,早就給了114所,同時還拉上了大衛國一起搞產業化,實驗室裏麵,已經做出來了,但是想要產業化,也有很大難關的。
甚至這種技術還被秦觀當做了法寶,出售給了鷹國,在換回基德級驅逐艦,攜帶上麵標準導彈的時候,這些技術也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實驗室的產品和工廠的產品是有區別的,如果工廠達不到大規模生產的需求,無法提高成品率,那就無法真正地實現量產。
一台雷達天線就有數千個發射單元,如果僅僅靠實驗室裏一個個地試製,那成本絕對是天文數字。
現在,聽到賁所長一說,秦觀頓時就問起來了這個問題。
賁所長點點頭:“是的,我們是在上星期才突破的,將良品率控製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它的體積還比較大,暫時無法用在戰鬥機上,但是,艦載和預警機上裝備,都已經具備了條件,但是,上級怕風險太大啊。”
沒錯,這是最新的技術了,風險也是相當大的。
看看預警機的發展,第一代的時候,就是把地麵的鍋蓋雷達搬天上去了,效率最低,沒有下視能力,最多在海麵上用。
而發展到現在,大多數都是第二代,比如鷹國最著名的e-3預警機,那大盤子裏,裝的就是一個平板縫隙天線,所以人家的板子最薄,靠著這個天線,就實現了強悍的搜索能力。
現在,漢國的平板縫隙雷達天線的加工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如果要是用這種技術的話,那風險小,出成果快,可能五年左右的時間就能出來了,這也是很多專家們的意見。
但是,賁所長卻知道,如果采用了相控陣雷達,那就更加先進了。
簡單來說,如果裝上去的是相控陣雷達,那天線就不用旋轉了,它是電子掃描的方式,天線不用動,這樣,對載機的影響是最小的,要知道,現在的運十畢竟還沒有完成試飛呢。
僅僅給運十加個大盤子,又不用旋轉,這樣對氣動的破壞最小。
其次,相控陣雷達因為采用電掃描,所以搜索空域的能力大大增加,邊掃描邊跟蹤的能力很強,對重點地區,就控製更多的組件去掃描。
同時,它的故障率也會很低,即使一些組件出現故障,剩餘的還是可以繼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