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改革,都是向股份製來改進的。
在西方,股份製企業是相當普遍的,它指三人或三人以上的利益主體,以集股經營的方式自願結合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
這種方式可以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對分離、利於強化企業經營管理職能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
想要作為股份製企業,第一就是要發行股票,作為股東入股的憑證,一方麵借以取得股息,另一方麵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其次,就是要建立企業內部組織結構,股東代表大會是股份製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董事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的常設機構,總經理主持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采用了股份製,那麽,在收獲利益的同時,經營風險也隨之由眾多的股東共同分擔,這樣的企業是具有較強的動力機製,可以使企業發展能夠建立在利益機製的基礎上。
但是在國內,這種方式已經被證實為了是一種空手套白狼的工具。
大量的股份製企業,注冊資金很多,然後隨便再搞一個噱頭,一個高大上的項目,然後,竭儘全力,就是為了要上市。
上市之後,他們的股票就可以在全國開始售賣了,就會有大量的人來購買這種股票,這類人就是股民,他們興致勃勃地將自己的積蓄拿出來,購買股票,希望可以從中獲利。
在大盤漲的時候,是個傻瓜都可以賺錢,你不用知道哪個企業怎麽樣,隻管把錢投進去,這就可以賺錢,所以,社會上的閒散資金,就全部都進去了,水漲船高,股票一個勁地瘋長,看起來,就像是財富在源源不斷地匯聚一樣。
直到上升到了一個極致,一些操盤的莊家就開始收割了,讓股民們血本無歸,他們眼看著自己一輩子的錢都進去了,最終全部變成了泡沫,甚至有人為此自殺,可惜,沒有後悔藥的。
這就是一種資本遊戲,裏麵肯定是有人賺錢的,他賺的錢,就是別人虧的錢。
對上市公司來說,也是可以這麽操作的,上市之後,不斷地買進,推高股價,然後,等到賺夠了,公司突然倒閉,破產,讓這些股民們血本無歸。
當然,有的不叫股民,叫做投資人,總之,這些公司就是一個目的,那就是坑投資人的錢,坑到了就跑路!
本來一種公司在經營中的籌集資金的行為,就被這些壞蛋商人們玩壞了,變成了空手套白狼的工具。
這樣的情況,是秦觀最為厭惡的,實業才能興國,這種經濟遊戲隻能製造泡沫。
後世國內的股市,絕對是不健康的,和國外的股市相比,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幾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不會給股民分紅。
在西方世界,股民獲利的主要途徑,就是股票分紅,但是在國內,就變成了買進賣出,通過差價來賺錢,當然,更多的可能是賠錢。
如果是一個正常的上市公司來說,應該每年都給股票分紅的,這樣才是良性的發展,可惜,沒有任何一個公司願意這麽做,對他們來說,那是絕對的割肉啊。
相比之下,秦觀更敬佩華為的模式,這個高科技公司,從來就不搞上市。
老乾媽之類的,也都不搞上市,在他們眼裏,上市就是騙錢的。(在華雄眼裏,這也是個真理,所以華雄從來不碰股票這玩意兒,華雄隻相信老老實實地乾活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