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黃埔軍校歌聲揚(下)(1 / 2)







黃埔漢中分校的負責人稱主任。第一期的主任是祝紹周(止1939年12月)</P>

校本部內設機構有:特彆黨部、辦公處、教育處、政治部、總務處、經理處、軍醫處、會計室、文書科、中央各軍事學校畢業生調查處駐一分校通訊處。</P>

一分校將校雲集,師資力量雄厚,招生寧缺不濫,管理嚴格,教學有序。</P>

當時學員半年每人發軍毯、軍被、軍單各一床,夏單冬棉各一套,鞋襪手套各一雙。</P>

除了每個月可領取軍糧45斤和菜票若千之外,還能幾元軍餉,學員在休假時偶爾改善生活。</P>

早餐吃一碗稀飯,就一點醬菜,中午和下午半飯盒米飯,其中還加有蠶豆,六人圍一攤吃半洗臉盆湯菜。</P>

每頓基本上不是白菜就是蘿卜片或者茄子、黃豆芽等菜。味道也隻有鹽味,湯上漂著零星油花,沒什麼油水。</P>

學員隔兩周能吃上點葷菜,算是“打牙祭”。</P>

早上起床集合、點名、跑步、晚自習、晚上休息前還要列隊集合點名,集體唱歌或“精神訓話”。每天早上起床到晚寢,中間十六個小時,除三餐吃飯時間、中午有一個半小時休息或就診。</P>

除此之外不是出操就是上課等集體活動。</P>

彼時的漢中,素有“天府之國”和“西北小江南”的美譽。雖然這裡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物產豐富得令人咋舌,堪稱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P>

然而,這片富饒之地卻肩負著一項重要使命——充當關中、河南與重慶三地間的戰略緩衝地帶。</P>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南來北往的龐大軍隊頻繁調動如家常便飯。</P>

不僅如此,為了確保前線戰事順利推進,源源不斷的後勤保障隊伍也紛紛湧入漢中,其中包括負責運送糧草的民夫、馬隊、醫治傷員的軍醫、打造軍械的工匠、以及漢中軍用機場修建人員等等。</P>

麵對如此龐大規模的軍隊和後勤人員,漢中所承擔的壓力可想而知。</P>

所有的糧食及其他生活物資幾乎全部依賴於這個小小的盆地自給自足!</P>

儘管漢中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要滿足這麼多人的需求仍然並非易事。</P>

雖然被譽為“軍隊靈魂”、“抗日軍官搖籃”的黃埔軍校學員,也沒有什麼特殊待遇!</P>

隨著物價上漲,學員們兩周才能吃一次肉,教官可享受“尊師餐”,飯菜略豐。</P>

他們最初用的是汽燈,後來才用上了電燈。</P>

教學分為政治教育、軍事專業學習、軍事訓練等。</P>

政治教學內容主要有孫中山總理遺訓、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國民黨黨史、校長言行錄、列強侵華史、經濟與法律等。</P>

還要學習背誦“軍人讀訓”、“黨員守則”等。</P>

軍事專業教學共同課目有兩類,一是課堂講授,主要有步兵操典、射擊規範、陣中勤務令、陸軍禮節、內務規則,以及軍製、兵器、戰術、築城、交通、地形學等教程;</P>

二是室外操作,由四方麵組成:</P>

(1)基本教練,有單兵基本動作、持槍教練,以及班、排、連、營合成教練;</P>

(2)戰鬥教練,有單兵戰鬥動作,班、排、連、營合成作戰,演練進攻、防禦、追擊、退卻、遭遇等戰術技術;</P>

(3)野外教練,有單兵偵察、步哨,班、排、連行軍,以及駐軍警戒、勤務等;</P>

(4)技術教練,有刺殺、投彈、武術、體操、體育等。</P>

1937年11月15日,漢中一分校開學,有學員1750人。按中央軍校本部序列,編為第14期。下設第三、第四兩個總隊,5個大隊,每大隊下設4個隊,共20個隊。</P>

第三總隊學員1937年11月入校,下設3個大隊;第四總隊學員1938年1月入校,下設兩個大隊。</P>

第14期共有隊及區隊長90人,其中中校9人,少校17人,上尉39人,中尉13人,少尉12人。</P>

1938年9月,由於前方急需人才,第三總隊學員提前畢業。</P>

1939 年 1 月,陽光明媚,微風拂麵。</P>

在這個充滿希望和期待的日子裡,第四總隊的學員們迎來了他們人生中的重要時刻——畢業。</P>

在畢業前夕,一場盛大而莊重的閱兵式在漢中北校場上舉行。</P>

數千名英姿颯爽的學員們身著整齊的軍裝,邁著堅定有力的步伐,接受著檢閱。</P>

他們昂首挺胸,神情肅穆,展現出軍人的威嚴與風采。</P>

現場氣氛熱烈非凡,觀眾們掌聲雷動,為這些年輕的戰士們加油助威。</P>

緊接著,在總隊部大院裡舉行了一場隆重的畢業典禮。</P>

中央軍校本部專門派遣官員前來主持儀式,以示對這批學員的重視和關懷。</P>

在典禮上,領導們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鼓勵學員們奔赴抗日戰爭一線,為國家和人民奮勇殺敵。</P>

畢業後的學員們大多被分配到了山東、河南等地的抗日前線。</P>

他們懷揣著滿腔熱血,肩負著保家衛國的使命,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激烈的戰鬥之中。</P>

在槍林彈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他們英勇無畏,舍生忘死,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麼是偉大的'黃埔精神!”</P>

他們為了扞衛著祖國的尊嚴和領土完整。殘酷的戰爭讓許多優秀的學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成為了民族英雄,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P>

每期畢業生都會獲得學校配發的一把“中正劍”作為紀念。</P>

這把劍象征著榮譽與責任,上麵鐫刻著每位學員的姓名以及畢業期彆。</P>

它不僅是對學員們學業成績的肯定,更是激勵他們勇往直前、報效國家的精神支柱。</P>

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這柄中正劍都將成為學員們一生難以磨滅的記憶。</P>

由於多種原因,黃埔第15期,漢中一分校沒有招生。</P>

1939年1月,一分校奉命在四川成都招生1910人,編為第16期,分為第10、11兩個總隊,各總隊下設兩個大隊。</P>

金振國就被分在第3大隊。每個大隊下設3個區隊,有隊及區隊長、指導員121人。</P>

在這四個大隊中,共有中校10人,少校41人,上尉20人,中尉5人,少尉45。</P>

第10總隊散駐漢中城北老君鎮至武鄉鎮一帶廟宇,第11總隊散駐南鄭縣聖水寺一帶廟宇。</P>

在那個充滿著離彆與期待的畢業前夕,分校決定組織一場彆開生麵的活動——前往沔縣定軍山古戰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P>

這次演習的目的是讓學員們親身體驗戰爭的殘酷和緊張氛圍,並通過模擬河川攻防戰來檢驗他們所學的戰術知識。</P>

沔縣定軍山古戰場,這片曾經見證過無數次血腥廝殺的土地,如今成為了學員們展示實力、磨練意誌的舞台。</P>

這裡山勢險峻,河流湍急,地形複雜多樣,完美地還原了真實的戰爭場景。</P>

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演習正式開始。學員們迅速進入戰鬥狀態,各司其職,緊密配合。</P>

一方扮演進攻方,另一方則負責防守。他們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巧妙布置防線,展開了激烈的對抗。</P>

在進攻方的猛攻下,防守方毫不示弱,頑強抵抗。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