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潼關天塹保衛戰(上)(1 / 2)







滾滾黃河數千年,由於不斷的泥沙堆積,函穀關以北的河岸不斷抬高,函穀關的險要地勢開始削弱,位於穀地的函穀關軍事地位也日漸衰微。</P>

東漢末年,防禦關口向西遷移到了更靠近黃河、渭河及洛河的交彙處的黃土原上,潼關的曆史重要性日益突出!</P>

自秦漢以來,沿渭水、黃河南側通往河洛地區的道路,一直是連通長安和中原地區少有的官道,史稱“崤函道”。</P>

此通道南邊是秦嶺,北邊是黃河天塹。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的潼關充分利用這一地理優勢,扼守在通道的咽喉上,被稱為“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P>

設立潼關後,這一條通道就被稱作“潼關路”。</P>

至此,潼關替代了函穀關,承擔軍事要隘的重任。</P>

東漢末年,馬超起兵進犯洛陽。</P>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P>

隨著曹操勢力逐漸壯大,成為北方的霸主。此時,西涼馬超率領大軍進攻曹操,企圖奪取關中地區。</P>

曹操得知消息後,親自率領大軍前往潼關迎戰。</P>

潼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進入關中的重要門戶。曹操深知此戰關係重大,必須小心應對。</P>

戰鬥開始後,馬超率領西涼鐵騎奮勇衝擊曹軍防線,但曹軍嚴陣以待,堅守不出。</P>

馬超見無法突破曹軍防線,便心生一計,派人向曹操求和,並表示願意歸降曹操。曹操懷疑其中有詐,沒有輕易相信。</P>

馬超見曹操不上當,便再次率軍猛攻曹軍。曹操則派出徐晃等將領率部出擊,與馬超展開激戰。</P>

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戰鬥十分激烈。</P>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曹操想到了一個計策。他命令士兵們在夜間悄悄渡過黃河,繞到馬超軍背後發起攻擊。</P>

馬超毫無防備,被曹軍打得大敗,隻得倉皇逃竄。</P>

曹操趁機追擊,一舉攻占了潼關。經此一戰,曹操徹底擊敗了馬超,鞏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統治地位。</P>

這場戰役也被後人稱為“潼關之戰”,成為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P>

由此,潼關初現史冊,因此戰一舉成名。</P>

女皇武則天時,重建毀於戰火的潼關古城。</P>

潼關依山傍河,虎踞當道,後世多經修葺、固防、擴展,逐漸形成了以潼關城、禁溝、十二連城相互配合支援的完備軍事城防體係。</P>

“西畔烽台連寨堡,東沿峭壁布營關。”防禦的森嚴和難易可見一斑。</P>

“人間路止潼關險”。古人的語言精辟而恰切,直言此處的地形和交通,自然界造就了這一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畿內首險”,被冠以“天下雄關”的美譽。</P>

“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一雄一扼,堅不可摧,無不彰顯著潼關在軍事戰爭中極其特殊的地位,山河險要之處,必為兵塞要衝,若有戰亂,兵家必爭。</P>

“一座潼關城,半部中國史!”</P>

在與潼關隔河相望的黃河東岸,中條山的西北方向,還佇立著著名的鸛雀樓!</P>

1300多年前,大唐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目睹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詩興大發,提筆一揮而就:</P>

“白日依山儘,</P>

黃河入海流。</P>

欲窮千裡目,</P>

更上一層樓。”</P>

《登鸛雀樓》橫空出世,寥寥二十字,浩氣天地間 !</P>

作者以千裡浩蕩之勢,感慨山河勝概,雄偉闊遠,膾炙人口,成為千古絕唱!</P>

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被後人懷念千年;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世界---與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一起並稱成為華夏四大名樓!</P>

這一年,憂國憂民的詩人杜甫從洛陽返華州,沿途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經過潼關之時,揮毫潑墨 ,又寫下不朽名篇《潼關吏》。</P>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P>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P>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P>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P>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P>

胡來但自守,豈複憂西都。</P>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P>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P>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P>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P>

杜甫詩中的:‘’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說的是安史之亂發生後,唐朝名將哥舒翰兵敗潼關的故事。</P>

天寶十五年(756 年)六月,哥舒翰被奸臣楊國忠多次逼迫,倉促之間出關迎戰安祿山麾下悍將崔乾佑。</P>

崔乾佑早已求戰不得。得知唐軍將出關作戰後,馬上在潼關之東的靈寶西原上占據險要地形,在長達七十裡的隘道旁埋下精兵,以待唐軍前來投羅網。</P>

為了順利誘使唐軍進入伏擊圈,崔乾佑派誘敵之兵近萬人,故意不列陣不成伍,七零八落,鬆鬆垮垮,拖拖拉拉,忽進忽退、嬉鬨無形 。</P>

唐軍大笑胡人愚鈍,以為叛軍乃烏合之眾,不堪一擊,遂追擊之。</P>

叛軍一觸即潰、偃旗息鼓,作敗逃狀,唐軍以為得計 ,毫無防備。列隊遊行一樣輕鬆地進入了叛軍的伏擊圈。</P>

待唐軍進入口袋陣後,叛軍據險突起,乘高拋下木石以擊唐軍。</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