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文人風骨(2 / 2)







文彥博此時眼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他緩緩站起身來,目光緊緊地盯著蕭青峰寫下的《水調歌頭》,良久,才發出一聲感慨。</P>

“青峰小友,真乃天縱之才!此詞開篇便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一驚人之問,瞬間將人帶入那浩瀚無垠的宇宙之中,對明月的追問,實則是對人生的叩問,對未知的探索,意境之高遠,令人歎為觀止。”文彥博微微搖頭,似乎仍沉浸在詞的意境之中。</P>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幾句將那種對天上仙境的向往與對未知的恐懼交織在一起,矛盾而又真實,讓人感同身受。”文彥博的聲音微微顫抖,“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又巧妙地將思緒拉回現實,讓人在這虛實之間來回穿梭,如夢如幻。”</P>

文彥博輕捋胡須,繼續說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彆時圓?’此句將中秋之夜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儘致,那月光仿佛有了生命,照在無眠之人的身上,勾起無儘的愁緒。而後麵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是將情感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僅有對人生的豁達,更有對美好的祝願,實在是妙不可言。”</P>

文彥博看向蕭青峰,眼神中滿是欽佩:“青峰小友,此詞無論是從意境、用詞、情感還是格局上,都堪稱完美。它超越了一般的中秋之詞,不僅僅是對節日的描繪,更是對人生的深刻思考。此詞必將流傳百世,成為後人傳頌的經典之作。”</P>

蕭青峰聽到文彥博如此高的評價,臉上依然保持著那淡淡的微笑,眼神中卻流露出一抹謙遜。</P>

蕭青峰微微拱手,向文彥博行了一禮,說道:“文老謬讚了,晚輩不過是一時有感而發,能得各位前輩和同仁的認可,實乃晚輩之幸。”</P>

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不驕不躁。接著,蕭青峰環顧四周,看著那些或震驚、或欽佩的目光。</P>

然後轉身看向主持人,道:“主持人,可以給我兩分鐘,我有些話想說!”</P>

主持人此刻也沉浸在蕭青峰的驚世之作中,此時聽到蕭青峰的請求幾乎是想都沒有想便將話筒遞了上去。</P>

蕭青峰接過話筒,目光沒有去看呂青、李逸雲等人,而是看著台下的學生們。</P>

然後,才緩緩開口。</P>

“同學們,詩詞文化本是古人陶冶情操、抒發情懷的產物,他是文人墨客借此來袒露心聲的載體,所以一篇好的詩詞自然是內心的真情實感的流露。”</P>

說到這裡,蕭青峰故意頓了頓。</P>

然後接著說道:“所以詩詞絕不是一些自詡為文人的家夥,拿來標榜自己,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工具!”</P>

“文人要有我文人的風骨,最要不得就是追名逐利、賣弄文采,這種隻會流於表麵,自我欣賞的文人,算不得文人,更永遠成不了文化大家!”</P>

蕭青峰此言一出,無論是李逸雲還是呂青,以及其他的文化名人此時都像是吃了蒼蠅一樣,臉色極其的難看。</P>

蕭青峰微微停頓,目光中透露出一絲犀利。</P>

“如今之文壇,亂象叢生。諸多所謂文人,追逐名利之心過重,為博眼球,不惜炒作自己,忘卻了文人應有的淡泊與堅守。一篇作品,未思其內涵價值,先謀其功名利祿之途,如此行徑,何談文學之純粹?”</P>

“再者,文壇中亦有不少人,固步自封,守著自己那一方狹隘天地,對新的思想、新的風格拒之千裡。缺乏包容之心,又如何能推動文學的發展與進步?真正的文人,應如大海般寬廣,接納百川,方能成就浩瀚文學之海。”</P>

“還有些人,熱衷於互相吹捧,形成小圈子,排斥異己。文學本應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非成為少數人謀取私利、黨同伐異的工具。如此文壇風氣,實乃文學之悲哀。”</P>

蕭青峰深吸一口氣,語重心長地說道:“同學們,我們當以史為鑒,莫讓這些不良風氣玷汙了文學這片神聖的土地,要以真心、真情去創作,去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文學傳統,為文壇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P>

蕭青峰一番言語,瞬間引起了台下學子熱烈的掌聲。</P>

而另一邊文彥博卻是神情擔憂,蕭青峰此舉雖然義正嚴辭,但卻得罪了整個文化圈,很有可能成為文化圈的公敵。</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