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邵氏(1 / 2)







陳養正說的那個人,易青隻需要想想就知道是誰了,邵氏的掌權者,香江真正的影視大亨邵一夫。</P>

易青對邵一夫自然不會陌生,事實上,至少稍微關注一下香江的娛樂圈,甚至看上幾本港娛小說,總有一個名字,是怎麼都繞不過的,那就是邵一夫。</P>

這位可是真正的傳奇人物,他的人生經曆足夠一幫導演,作家取材了。</P>

本身出生於顏料世家的邵一夫在家排行第六,後來被人稱“六叔”即源於此,邵氏兄弟幾人自20年代踏入電影業,一路幾經沉浮,終將邵氏電影王國打造成“東方好萊塢”,風頭一時無兩。</P>

隻不過再輝煌也終歸有退場的那一天,自從進入了80年代,曾經輝煌的邵氏,也不免開始沒落了。</P>

如果不是有易青這樣神奇的經曆,怕是怎麼都不會相信,曾經的巨無霸竟然也會有不支的這一天,要知道當年的邵氏電影公司,是敢打著“邵氏出品,必屬佳片”八個大字,logo滿天飛的。那江湖地位、那輝煌狀態,說是亞洲電影文化中心都不為過。</P>

可再怎麼牛,也照樣禁不住風水輪流轉,總被人說“吃得太肥膩了”的邵氏,曆經幾十年的發展,到如今早已是窮途末路,甚至可說已經快死掉了。</P>

不過即便英雄遲暮,輝煌不在,可當年邵氏的風光無限,還是足夠一大批電影人憧憬不已了,邵氏能以一個小成本公司,在彈丸之地強勢崛起,一度籠占華語影視過半的市場份額,著實讓人驚歎,可仔細研究一下就能看得出來,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P>

港片與邵氏的成功,說起來有很偶然的因素,主要得益於世界變局,中國電影,其實早在港片崛起之前,就已經很繁榮了,民國時代的上海,一度號稱亞洲電影之都。</P>

可是後來的政局變動,猶如德國內亂時期,大批歐洲藝術家逃往北美,使得好萊塢暴起一樣,那時太多優秀電影人也是流落到了香江。</P>

香江電影乃至邵氏公司,其人才、規模、製作、形式、格調、資本,實際上很大成分上是承續了老上海電影工業的衣缽。</P>

加上那邊相當長一段時間,市場相對自由很多,又是資本掌握話語權的社會環境,香江電影產業必然會興起。</P>

當時的邵氏,尤其是邵一夫,年輕、錢多、敢闖、思維敏銳、無比敬業、商業天才,天生就是混這行的。</P>

據說,邵一夫本身就是個電影狂,年輕的時候,一天要看十幾部電影,不管好片爛片,無論哪國出的,有拷貝就要看,這個習慣甚至一直保持到了年過耄耋。</P>

整個香江,沒有一個業界老板會做到他這程度,因此邵一夫最能掌握電影市場的趨勢,說白了,他最熟悉觀眾喜歡看什麼。</P>

像他這樣的人,不冒頭做大都沒道理。</P>

所謂邵氏兄弟,其實早沒了“兄弟”,完全是邵一夫一人當關,自始至終,邵一夫幾乎就是龐大的邵氏公司唯一的精神領袖,說一不二。</P>

但是,問題也出來了,隨著他步入老年,精力、狀態、判斷力等方麵衰退,邵氏公司也太容易跟著走下坡。從這一點看,邵一夫自然是無比成功,但是邵氏從公司治理層麵而論,則未必有多厲害。</P>

所以,自80年代中期,邵氏就已經有了沒落的跡象,很多決策都陷入極大的失誤,理由是邵氏自己內部出現了很多問題。</P>

邵氏最輝煌時期,在1950年末至1970年代尾,差不多有接近20年,華語片獨霸,號稱全球範圍內唯一可與好萊塢抗衡的力量。拍出過1000多部電影,風靡東南亞,甚至遠銷西方,連昆汀·塔倫蒂諾這樣的國際巨星都曾是邵氏武打片的粉絲。</P>

但是,邵氏的問題也太明顯了,一旦有競爭對手出現,或者外部環境有變動,很容易低迷,落入自我捆綁的泥濘中。</P>

比如,邵氏的片場製度對演員限製太嚴格,整體風格過於套路與雷同,根本極少能拍出體係外的作品。</P>

為了商業利益,就知道瘋狂拍片,底線無限放低,品質參差不齊。吵吵鬨鬨、裝神弄鬼、打打殺殺,幾十年如一日都是這些素材,觀眾審美也會疲勞。</P>

舊時觀眾對視覺藝術還要求不高,一家獨大還可以保持著。但是,一旦有了競爭對手,弊端立刻就顯現出來了。</P>

例如,韓國電影開始興起,分羹東南亞市場,好萊塢咄咄逼人,邵氏就全麵處在被圍剿狀態了。</P>

另外,在公司治理上,邵氏對下麵的人過於摳門,導致新人不進,高人出走,人才流失過於嚴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加重了邵氏的沒落。</P>

了解邵一夫的人都知道,邵一夫搞電影是極其精明的,彆看他邵氏家大業大,旗下明星無數,實際上不僅拍片圖省錢,對那些再牛氣、再風光的明星、演員、導演也是很刻薄的。</P>

邵氏這套苛刻的利益分成機製,做行業垂直壟斷型企業時還行得通,一旦對手出現,就會大量人才跳槽。</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