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1 / 2)







香江雖然是亞洲的經濟中心,可畢竟還是太小了,就那麼屁大地方,幾百萬人口,電影市場能有多大?</P>

可就這麼一個小地方,大大小小的影視製作公司多如牛毛,弄個攝像機,隨便請倆人就敢拍電影,而且居然有四家院線公司。</P>

邵氏一家,嘉禾一家,金公主一家,帶著紅色背景的華茂,還有一些零零散散的電影院,彼此之間相互競爭,相互傾軋,尤其是邵氏和嘉禾。</P>

關於邵氏和嘉禾的恩怨,隻要對香江娛樂圈稍微有一點了解的全都知道,邵一夫罵了鄒文淮一輩子二五仔,鄒文淮也罵了邵一夫一輩子獨.夫。</P>

要說這段恩怨的開始,還得從1959年,鄒文淮進入急需人才的邵氏開始,他經過邵一夫一手提拔,從宣傳主管做到製片經理。</P>

手裡有了權力,鄒文淮便在邵氏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籌拍黃梅調電影惡鬥國泰,開創了邵氏武俠時代,並聘請外國導演拍西片,想引領邵氏走向世界。</P>

可謂是屢建奇功,為邵氏稱霸香江立下汗馬功勞,而他也在邵氏有“邵老六第二”的稱謂。</P>

可是,一山難容二虎。這種所謂君臣困境,古今中外都一樣。鄒文淮很快在邵氏撞上了天花板,無法再往前一步。</P>

鄒文淮雖說是邵氏二號人物,但在他頭上先後有三任總經理製衡他,邵一夫從來不將他提拔上去,對他執行“頭等人才,三等職務,特等權利”的策略。</P>

特彆是1969年,邵逸夫的紅顏知己方逸華進入邵氏,鄒文淮更是大權旁落。於是,他帶著何冠昌等好友離開邵氏,自創嘉禾。</P>

不過,想要跟如日中天的邵氏競爭,顯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P>

初創的嘉禾,鄒文淮手裡的資金不過兩百萬,能立即效力的導演隻有黃楓一人,演員則隻有新招的三個新人,苗可秀,衣依,茅瑛。</P>

沒有片場,員工也不多,辦公場地是租用彌敦道東英大廈內一個幾百尺的單位,隻能放幾張辦公桌。</P>

而在眾人觀望中,拿出的第一部片子《天龍八將》,反應平平。為了吸引市場,鄒文淮籌拍《獨臂刀大戰盲俠》。</P>

但《獨臂刀》是邵氏的金漆招牌,於是這部戲又引來和邵氏長達一年多的官司,光律師費就高達百萬。</P>

在此期間,嘉禾期推出的《刀不留人》、《鬼怒川》、《奪命金劍》也都成績不佳,資金薄弱的嘉禾,走到了極其危險的境地。</P>

幸好鄒文淮慧眼識英才,將全部身家壓在了李曉龍的身上,最終憑借著一部《唐山大兄》,徹底盤活了嘉禾,也開始了嘉禾與邵氏長達十幾年的龍爭虎鬥。</P>

兩強相爭,自然是經營理念更為先進的嘉禾笑到了最後,鄒文淮的獨立製片人製度,對上邵一夫的大片場製度,至少要先進了二十年,完全沒有不贏的道理。</P>

邵一夫堅持的大片場製度,在邵氏無論多大的明星或者管理層都隻拿一份工資,不參與分紅。</P>

邵一夫“獨資乾事業,盈虧都自負”的經營理念,讓明星,導演們不滿片酬,而鄒文淮也深受其苦。</P>

當李翰祥不滿收入,離開邵氏時,鄒文淮便向邵一夫提出過分紅製遭到拒絕。</P>

當邵氏賺得盆滿缽滿卻與員工無關,自然難係軍心,員工一風吹草動便會改換門庭。</P>

在邵氏工作11年,鄒文淮就深知這種製度的弊端,所以在創辦嘉禾之後,他就主動跟合作夥伴分紅,李曉龍是分紅製度的開端。</P>

與嘉禾的競爭受挫,邵氏最終全麵停產,邵一夫儘管將重心放在電視行業,但麵對曾經的強勁對手嘉禾,仍有一顆複仇之心。</P>

當1998年,由於嘉禾使用了二十多年的斧山道片場合同到期,被被香江政府收回,嘉禾將目光瞄準了新開發的將軍澳,準備在那裡興建影視基地。</P>

正在嘉禾誌在必得之時,邵氏卻聯合中國星,寰亞,美亞,年代,晶藝6家公司組團競標,最終以高價7800萬拿下將軍澳片場。</P>

本來當時香將電影行業就遭遇寒流,各大製片公司資金受挫,還遭遇來自電視業的擠壓。</P>

鄒文淮的嘉禾自然也在劫難逃,競標將軍澳影城又受到邵一夫打擊性報複,競投失敗。</P>

失去根據地的嘉禾,從此走上下坡路,最終在2007年,鄒文淮將嘉禾股權轉讓給內地的橙天娛樂,完全退出電影業,自此隱退江湖過上了退休的生活。</P>

糾纏了幾十年的爭鬥,最後落了一個兩敗俱傷的下場,而受傷最狠的就是香江電影產業,本來足可以作為亞洲電影標杆的香江電影從此一蹶不振,各路演員,導演紛紛北上,香江電影陷入真空狀態。</P>

易青沒想過要扭轉乾坤,真的帶領著香江電影人去對抗好萊塢,那純屬扯淡,畢竟,香江電影本身就先天不足,市場太小了。</P>

幾百萬的人口基數,怎麼去看好萊塢對抗?</P>

鬨呢!</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