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合作(1 / 2)







內地和香江的影視工作者合作製作影視劇,之前並不是沒有過先例,兩地首部合拍功夫片《少林寺》就曾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一時間轟動東南亞乃至全球,內地的票房就不用再提了,那幾乎就是一個神跡,香江的票房也十分可觀,斬獲1600多萬,位列當年香江票房排行榜的第四位,甚至在日本和韓國也分彆創下40億日元和51億韓元的票房紀錄。</P>

這隻是兩地真正展開合作,在此之前,兩地影視行業的交流就已經十分頻繁了。</P>

儘管後來,兩地之間的合作交流,因為某些人,讓內地從業者對香江同行的感官急劇下降,不可否認的是,在改革開放之初,香江電影產業曾為內地文化走向開放發揮了非常重要影響。</P>

香江獨特的社會背景,造成了東西方文化兼容、獨特的社會體製,電影發展曆史久、產量高、類型多,影響力遍及海內外,成為電影史上的傳奇故事。</P>

改革開放初期,正逢香江電影發展的黃金時代。上世紀70年代起,香江電影已高度商業化,並開始在內地影院放映。</P>

例如,恐怖片《畫皮》、曆史片《屈原》、喜劇片《三笑》、時裝片《巴士奇遇結良緣》等影片讓內地觀眾第一次體驗到了香江電影的多姿多彩,香江電影也示範著一種新的文藝形態。</P>

在香江電影不斷湧入內地的同時,兩地合拍漸成氣候。</P>

當然了,最早的時候不叫合拍片,而是協助拍片或者合作拍片。</P>

到了80年代,香江電影公司已經開始與內地展開合作,利用自身的資金,以及技術優勢,再加上內地豐富的外景地資源和相對廉價的內地電影人才,實現了優勢互補。</P>

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從《少林寺》到《火燒圓明園》,從《木棉袈裟》、《海市蜃樓》,再到香江電視劇《上海灘》、《霍元甲》等在內地熱播,江湖、功夫等題材深受內地觀眾的喜愛,而功夫片和武俠片再往後的幾十年內,始終都是中國商業電影文化的重要類型。</P>

兩地的合作,在初期香江影人為內地帶去優秀人才、新的美學觀念和製作理念,而隨著內地經濟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腳跟,香江電影對內地電影的作用漸漸從單向啟示走向互相融合。</P>

進入90年代,香江影壇與內地合作日益密切,兩地合作生產的影片越來越多,結合兩地人才和資金拍攝的作品逐漸成形,其中以《霸王彆姬》最具代表性,該片不僅票房大賣,還奪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P>

自1992年之後,香江電影公司與內地各製片廠合作的合拍片逐漸增多,如張一謀的《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薑紋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合拍片成為賣座電影的主流。</P>

1997年香江回歸祖國後,兩地在藝術創作和市場上的聯係更為緊密,尤其是2003年簽署的《內地與香江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後,香江電影獲得了打入內地市場的定心丸,大批香江影人此後也積極到內地探尋發展之路。</P>

向香江電影開放內地市場,為電影市場引入競爭機製,為觀眾引入更多好影片,這是雙贏。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速和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香江電影人紛紛北上,成為中國電影崛起的參與者。</P>

合作是共贏,易青自然是要積極推動的,現如今電影方麵合作已經逐漸頻繁,倒是電視行業落在了後麵,到現在為止,除了直接引進之外,還沒有過合作的先例,他不介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P>

隻是,易青的想法已經成熟了,可李虹這邊一時間卻難以接受,倒不是說,她不願意外人參與進來,而是因為自卑。</P>

沒錯,就是自卑!</P>

在李虹看來,內地的電視劇製作水準和香江那邊比起來,還是相對落後的,比如京台也引進了《霍元甲》這部戲,那精彩的武打場麵,她自問內地是拍攝不出來的,彆看她不是搞文藝的出身,對於電視劇拍攝的技術問題,也是一知半解,可她也同樣能看得出來,在某些技術性的處理方麵,內地明顯不如人家香江。</P>

人家能願意合作?</P>

李虹表示懷疑:“小易!你這是有點兒異想天開了吧?人家什麼條件,咱們什麼條件,人家能願意和咱們合作?”</P>

八字還沒一撇呢,就先自我懷疑上了!</P>

易青對此也很是無奈:“主任,和香江那邊合作,咱們要的就是人家先進的拍攝手法和技術條件,您先彆忙著說,其實咱們也有優勢啊。”</P>

有優勢?</P>

“什麼優勢?”</P>

“您想想看,香江才多大點兒地方,他們要拍攝外景的時候,能有咱們內地的便利條件,不說彆的,就咱們內地的山,水,香江就沒有,另外,咱們這邊的人工便宜啊!”</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