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不敢再琢磨了(1 / 2)







呼嚕呼嚕!</P>

從中影集團出來,正好是中午了,易青和張一謀隨便找了一家麵館,沒人要了碗牛肉麵,外加兩個鹵蛋,就吃了起來。</P>

可憐他一個大老板的夥食,居然還不如王菁花請學生們吃飯吃得好。</P>

易青一直都是個對生活質量要求不怎麼高的人,好東西也願意享受,粗茶淡飯照樣吃得香。</P>

“你現在有什麼想法?”</P>

易青“咕咚咕咚”的灌下去一瓶北冰洋,感覺那叫一個舒坦,時間已經進入了十月,可京城的天氣還是熱得很。</P>

易青問張一謀,剛才在中影集團的一番討論,他知道,張一謀已經陷進這個故事當中去了。</P>

要知道,最開始的時候,張一謀還是對這個故事完全沒有興趣的。</P>

事實上,易青前世第一次看《英雄》的時候,也覺得浮誇空洞無法理解,唯一記得的就是結尾那個震撼人心的畫麵。</P>

在插滿利箭的漆黑宮門之上,隻留下一個人形的輪廓。</P>

就是這麼一個畫麵,讓易青不得不驚歎張一謀的功夫,即便無法理解電影的意義,他依然可以用某個定格的瞬間來告訴觀眾,什麼是中國意境。</P>

後來過了很多年,易青再看這部電影,讓他驚歎於這部電影的細節處理,戰陣裡,黑色甲胄的秦兵擊打著盾牌,高舉著戈戟,喊出銳不可當的冷峻氣勢:風風風。</P>

這讓他不由得想起了埋葬地下的秦王兵馬俑,最初的彩繪隨著歲月的侵蝕褪去以後,才更接近於他們戰場上真實的樣子,同樣是經過黃沙洗禮的嚴陣以待,震懾宇內的威儀。</P>

又多看了幾遍之後,易青才明白,他此前之所以沒看懂,是錯在用敘事的眼光來評判這個故事。</P>

張一謀真正要展現的,是一個人精神上的境界、意念和信仰,禪意滿滿。</P>

“沒有,我現在是什麼都不敢想。”</P>

張一謀看著眼饞,又找老板要了一瓶,喝下去透心涼。</P>

“《英雄》這個戲,擱我這兒先到此為止,什麼時候,你把文學劇本拿來了,咱們再聊,再想這個戲,《菊豆》我也就彆拍了。”</P>

剛才張一謀聊了自己對這個故事的想法,可是聽了易青說的那個一層一層又一層的解讀,他發現自己對這個故事的理解完全沒到位。</P>

特彆是易青對故事的解讀,讓他聽得心癢難耐,而且,越琢磨越是覺得這個故事不簡單,深層次需要表達出來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P>

論劇情,好像沒什麼,就是無名和秦王那樣反複的對話,反複回憶,反複猜想,可是往深裡想,就會覺得很震撼。</P>

故事裡的四個高手都想殺秦王,如果直接從他們小時候學武開始,彼此各種愛恨情仇,最後一起去刺秦,然後都死了,這樣有意思嗎?</P>

如果四個劍客同仇敵愾,最後秦王被殺了,是不是很想吐?</P>

如果最後大家都讓秦王的三千鐵甲亂刃分屍,會覺得震撼嗎?</P>

肯定不會,這裡麵有愛情,有友情,還有英雄氣,英雄為報仇不怕死,這裡麵都有,但是這個故事所要展示出來的主題卻不是這些。</P>

說的是明明知道秦王是暴君,明明十步一殺輕鬆刺秦,但是為了將來的天下統一、和平,而改變初衷,拋棄國仇家恨,甘願赴死,這樣說會震撼嗎?</P>

反正張一謀在讀懂了這個故事之後是震撼了。</P>

再說這幾個人物,長空的仗義、殘劍的胸懷、飛雪的嫉惡如仇、無名的勇武和果敢,每個人都是鮮明的,都是活的。</P>

殘劍和飛雪的愛情也是至死不渝的,這些在故事裡也都表現出來了。</P>

另外按照易青的解讀,剛開始無名說的故事中,每一個角色都表情木訥,台詞無理,惜字如金,特彆是殘劍和飛雪,服裝、造型上都比較誇張,背景華麗飄渺。</P>

而秦王猜測的故事中,人物的對胡多了起來,人物有了點性格特點,服裝造型都沒那麼誇張了,背景柔美了很多。</P>

而最後,無名說出真相的時候,表現的是人物表情豐富真實,台詞接近現實,語氣平白,服裝素雅,背景也自然很多。</P>

按照易青的解釋,這是因為第一個階段完全是假的,是無名編出來的故事,所以很誇張。</P>

第二階段,秦王用自己見到的而聯想出來的的,半真半假,貼近了現實。</P>

而最後一階段就是真實的,仿佛從傳說中走到了現實,所以人也更生動,各方麵也都現實。</P>

聽了易青的解讀,張一謀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雖然隻是在敘述,但是那一幅幅畫麵,已經在張一謀的麵前有層次的展現開了。</P>

他本來就是個玩色彩的大師,對於用色彩來呈現故事,向來得心應手,從《紅高粱》裡麵那滿眼的大紅開始,他就已經迷上了用色彩來代替說話,在他的電影造型手段中,色彩也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P>

他喜歡通過對畫麵形象的色彩設計,提煉以及選擇搭配,渲染,烘托出了主題內容所需要的情緒基調和特定氛圍,從而獲得強烈的藝術效果。</P>

並且,張一謀對色彩的處理,已經不滿足於對客觀世界的簡單摹寫與還原,還很強調色彩的象征意義和主觀表現性。</P>

後來有人說,色彩造型是張一謀最擅長的造型手段,而《英雄》這部電影在前世作為張一謀首次嘗試的商業大製作,他也將自己的法寶一一色彩,發揮到了極致。</P>

在電影《英雄》中,色彩的象征意義和主觀表現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張揚,每一種顏色都有一定的內涵,都能激發每一個人潛意識裡的聯想,但並無具體指向,觀眾認為它象征什麼,那就是什麼。</P>

張一謀充分利用了色彩的隱語功能,來表達和暗示虛構的故事真相。</P>

比如《英雄》開篇,以及隨後的無名覲見秦王一段,黑色作為主色調占據了銀幕。</P>

黑色給予人得心理反映所產生的抽象聯想大致就是死亡、剛健、悲哀、憂鬱、生命、嚴肅、</P>

冷淡、陰鬱。</P>

黑色的秦王宮,人物的黑色服裝,整個世界是大片的黑色,仿佛就是要透過黑色來告訴觀眾,秦王朝的建立,是以死亡和悲哀等等為基礎的,同時,也暗示了,無名進入這個黑色的秦王宮是不會活著出來的。</P>

在影片結尾,當百官籲請秦王下令殺無名,而秦王猶豫不決之際,或許人們都希望會有奇跡,但是易青在看到滿目黑色時,感到的是一種絕望,因為黑色的秦王宮裡不會開出生命之花,因為黑色代表死亡。</P>

張一謀利用色彩大大拓展了電影的鏡語空間,尤其是單個鏡語的空間,充分發揮了色彩的功效。</P>

在張一謀的電影裡,色彩就是風,讓它吹什麼顏色到什麼地方,他就要乖乖聽命,色彩即語言,色彩即思想,色彩即情緒,色彩即情感。</P>

正是因為如此,通過易青的描述,張一謀已經不知不覺的沉浸在了那個他最喜歡的色彩世界當中,於是,他不敢在去想,不敢再去琢磨這個故事。</P>

可越是如此,張一謀就越是忍不住去思考這個故事裡麵那些更深層次的東西,太多了,太豐富了,世界上大概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擁有那麼豐富的精神世界。</P>

比如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秦王悟到最上乘的劍法是,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謂之和平。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無名以身赴死,然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死得其所,雖死猶生。俠之大者,心係天下。</P>

正如故事裡,無名對秦王所說的:“一個人的痛苦,與天下相比,便不再是痛苦。趙國與秦國的仇恨,放到天下,便不再是仇恨。這一劍,臣必須刺。刺了這一劍,很多人會死,而大王會活著,死去的人請大王記住。”</P>

無名那虛刺的一劍,換取了秦王的醒悟,天下不是沒有人能夠殺你,隻是人性貪婪,殺了一個嬴政,仍會有更多的嬴政來代替,如此,天下永無寧日。</P>

所以,這一劍是希望你收斂起暴戾狂妄,為天下帶來和平。</P>

“王”者,三豎一橫,何也?</P>

參透天地人者,方為王。</P>

這一劍也感動了秦王,身為孤獨的王者,他沒有料到最懂他的居然是刺殺自己的劍客。秦王惜英雄,但為了天下大義,他不得不忍痛成全無名。</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