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日照虎台(1 / 2)

赤心巡天 情何以甚 2349 字 1個月前




貴邑城外,有一處名勝,日為「虎台」。Google搜索

昔者陽陵侯薛昌與廣平侯麗復爭道於此,一度引得萬人空巷。

昔日虎台今在,昔日公侯成黃土。但虎台等閒時候其實並不開放。

因為在虎台之下,就是大名鼎鼎的「司玄地宮」。

大夏鼎盛之時,滿朝公卿,有過半之數,曾求道於司玄地宮,可見它的重要性。

放諸於外,是可類比於齊之稷下學宮的。南夏總督府這一次正式召開的南疆官考,最後的官試,便在虎台舉行。

整個南夏有誌於官道者,隻要滿足了基礎條件的,皆參與了這次大規模官考,考試共有城試、府試、官試三級。

最後來到虎台的,一共有三百人。

能走到這一步的,都已經是難得的人才,就算這次考得再差,也會有個官身。

而這三百人中,將優中選優,決出南夏二十個郡的郡守。

南夏本有二十一府之地。

但是在齊夏戰爭期間,錦安府邊軍意誌頑強,齊軍各路屢攻不破。待得同央城決戰結束,貴邑城破,錦安府邊軍懼怕齊人報復,因而舉府降了梁國。

當然,這隻是明麵上的說法。

如薑望這樣的齊國高層當然知曉,這本就是讓梁國牽製夏國東南的條件。

梁國並不弱小,康韶當初能夠成功復國,

又能夠在逐漸恢復元氣的夏國麵前,始終保持強硬態度,這本身就是力量的證明。一是有著劍閣的支持。

二則,梁國宗室與血河宗也長期保持著緊密的關係。

兩個當世大宗給了梁國人相當的底氣。梁夏兩國之間,是崇山峻嶺,險峰相絕。中間的問劍峽,隻有一條棧道相連。

劍閣於此控扼險關,可謂萬夫莫開。

而錦安府的重要性就在於一當它歸夏,它就恰好堵住了問劍峽往西北去的出口。

當它歸梁,它就是梁國往夏地來的橋頭堡!

錦安一失,奉隸、會洺、紹康、宛興,皆成邊府,邊防壓力何止倍增?由此也可以說明,齊國滅夏雖然是高山壓卵、大勢滔滔,背後所做的努力,卻是半點也不少。

當然,齊國非夏。

今日之南夏,奉隸、會洺、紹康、宛興這四府就算不陳一兵一卒,梁國人也未見得敢過境一步。

師明理率冬寂軍沒有駐紮在這四府,而是屯駐在長洛府,亦體現了齊方對威脅程度的判斷。

今時日照虎台,文氣湧動如雲煙。

三百名考生正在應考,一人一案,間隔三步,筆走龍蛇,書寫策論。

策論共有三道題目。

蘇觀瀛親自出的題,題日「吾欲大治南疆」。是很清晰但也很寬泛的一個題目,公開讓一眾考生對治政南疆出謀獻策。

師明理出的題目,題日「禍水之禍何絕也,

斯為夏言」。

薑望被催得沒法子,也出了一題,題曰「齊夏本一宗」。

不難看出來,武安侯給了一道送分題。考生想不得分都難,當然,在這樣泛泛而談的題目裡,要得高分也更不容易。

場邊甲士皆係紅袍,執兵林立,另有武將按劍巡行,監督各處。

最上首的位置。

南夏總督、朝議大夫蘇觀瀛居中而坐。

南夏軍督、冬寂軍統帥師明珵坐於左側。武安侯薑望坐於右側。

三人是並坐的。

雖然薑望未在南夏掛有一職,但以地位和影響力而言,說他是南夏前三的人物並不為過。

當然,這隻是在明麵上來說是如此,齊國在南夏還另有大人物存在。

「謝大夫破貴邑的動作非常漂亮,以雷霆之勢先一步鎮住了司玄地宮,圍而不打。然後強攻貴邑,逼降安樂伯後,再回轉接收司玄地宮,因而此地幾乎未受什麼損傷武安侯應當知曉?」主位上蘇觀瀛問道。

「我還真不知道。」薑望苦笑:「我當時並不在謝帥旁邊,而且暈了過去。「

長相凶惡的師明珵哈哈大笑,須發亂顫,如一頭怒獅。

他們的聲音都留在高台,倒也不虞落到考場裡去,影響了誰。

從麵上看,南夏總督和軍督還是非常和諧的,有說有笑,誰也不冷落誰。

「阮監正坐鎮司玄地宮這麼久,也不知現在整理得怎麼樣了。」蘇觀瀛說道。

欽天監監正阮泅現今正在司玄地宮中,這事情薑望還真不知道。也是因為他不太關心這些,從不主動參與政事堂會議的緣故。

師明珵甕聲道:「大夏皇宮裡最精華的藏品,被夏太後一把火燒了。

有賴安樂伯明事理,方才保下了一些。製於司玄地宮,裡間珍藏,曹帥當時就拖了上百車歸齊,餘下的應當寥寥。阮監正整理司玄地宮,隔絕內外,我看更多是清理朽骨,挨個解決那些坐死關的老傢夥。「

「未見得還有吧?」蘇觀瀛說道:「當年天子親征來此,就把司玄地宮打破了一次。過去這幾十年,夏國人攢下這家業已是不易。要說還能有什麼積累,本督是難信。「「所以說是清理朽骨。」師明珵道。

阮泅暗中坐鎮司玄地宮,當然也有坐鎮南夏基業的原因在。齊國不肯在明麵上給楚國壓力,但也不能對剛打下來的夏地那麼放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