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爭於朝夕(1 / 2)

赤心巡天 情何以甚 2622 字 2個月前





“時至如今,你有什麽想說的嗎?”具甲在身,顯得神武威嚴的應江鴻,負手而問。

他的道身不久前才在中央大殿裏為景天子獻上忠誠。

他的法身一直守在觀河台,守著長河龍宮最後的強者——

黃河大總管,福允欽。

悲哀的是,除了那幾個不知是否還活著的、已經銷聲匿跡很久的水族老怪,福允欽好像也是水族最後的絕巔了。

至少是唯一一個還活躍在台前,為人所知的。

說是“活躍在台前”,亦不過是在每次的黃河汛期露一露臉,起到的作用和曾經的靖天六友差不多。

福允欽並不說話。

他在血跡斑駁的古老刑架上,吊成了一個“大”字,但是“大”字出頭的那一部分,折了下來。

那是他無力低垂的頭顱。

曾經年少時他也想昂首挺胸,後來發現“英雄年少”、“意氣風發”,隻是關於人類的詞語。無關於水族。

他的頭已經很多年抬不起來。

即便他也算得上絕頂的天才。

此刻他的頭顱上,倒垂著枯草一樣蔓延的長發。

草木倒垂,一生有憾。

生命力仿佛也在這堆枯草中,靜靜地消散了。

應江鴻莫名地道:“我們跟海族商量過,拿你換我鬥厄軍將士平安歸來,他們沒有同意換你。”

福允欽沒有說話。

他知道這種交易是不可能的,但他也不去反駁。

在這個世道裏,他不再覺得說話是有意義的。

應江鴻也不再說話了,他安靜地在等。

等人齊。

觀河台,巍峨亙古。

滔滔白練,橫於諸鎮。

曾經的六合之柱,已經隨著黃河之會的落幕、霸國天子的離去,而隱沒不見。

所以這座被六合之柱圍起來的、角逐魁名的演武場,也就六麵大開。

六麵的看台之上,是自由自在的雲,和無垠的遠空。

這天下之台,真個任由天下觀賞。

黃河大總管福允欽,被吊在天下之台正中央的刑架上,已經有數月之久。

堂堂衍道絕巔,走到現世超凡極限的存在,當然不會就這樣被殺死。但無疑是在以這種方式,經曆屈辱。

今日。

鬥厄軍迷界征卒已儘歸,再把這樣一尊水族絕巔留著,已無大用。養著也是累贅,若不小心叫他跑去滄海,更是個麻煩。

南天師應江鴻,又來到了這裏。

是以真身合法身,顯現了最強的姿態。

在“無事發生”的景國大朝會後,作為帝黨最強有力的支柱,他以如此姿態顯現觀河台,當然是為貫徹景國天子的意誌。

而一個不曾反抗也的確失去反抗之力、任由宰割的福允欽,其實並不需要他親自來處刑,更用不著他擺出這麽嚴陣以待的架勢。

所以今日在觀河台,自然是另有大事——

在靖海計劃失敗、長河龍君身死後,景天子給予景國內部的交代,已經完成了。作為景國,還需要給現世諸方一個交代。

“給交代”是一門複雜的學問。

一個交代不好,就是老老實實地割肉放血。一分的過錯,若是被撕開了口子,償補十分百分都不罕見。

但若是交代得好……對長河責任的承擔,完全可以是長河兩岸治河秩序的重訂。

劃分新的長河秩序,又何嚐不是在確立中央帝國的威嚴?

應江鴻正是抱著這樣的政治意圖前來!

——不曾與會的大齊博望侯,就是這樣跟薑真君分析的。

是的,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絕巔強者,亦受邀與會。

當然不止是他一個人,整個太虛閣都得到了邀請。

作為當今天下聲望日隆的、恪守太虛鐵則的絕對中立組織,在《太虛玄章》全麵擴散之後,太虛閣在天下百姓間的聲望如日中天。

但應江鴻把太虛閣請過來,其實又是一種特權的昭顯——相對於黎國和魏國。

這事情說起來就複雜了。

昔日景文帝在觀河台會盟諸侯,是一紙天子詔書發出,諸方君主來朝。

今日自不同往日,也絕不能說是“詔令”。

隻是南天師應江鴻,代表景國所主持的“治河大會”,邀請諸方勢力入席與會。大會的主題,是討論在後龍君時代,現世人族對於長河的治理。

六大霸國肯定是要悉數到齊的。

而魏國這幾年來國力躍升得很快,又因為臨近長河,長期參與治河——以“治河”為名的大會,不邀請常年參與治河的強國,多少是說不過去的,在實際的方略踐行裏,也很難政令通暢。

魏國參與了治河大會,實力更強一籌、甚至是已經擁有影響天下局勢之力的黎國,不來就不合適。黎國本身也一直在尋求話語權的突破,在妖界在虞淵都拚了命地表現。

每次現世規模的會盟,都被六大霸國排除在外。

口子不打開也就罷了,一旦打開,沒有不讓黎國加入的道理。

六大霸國在太虛閣裏都有人,黎、魏都沒有,故而太虛閣在場,明麵上是監督公證,實則是體現六大霸國超然的地位,還是不曾被挑戰。

當今天下,著實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各方勢力錯雜得很。

主持此次大會的應江鴻,對此感觸頗深。

本來宰割水族,處置長河,是多麽清晰的事情,但景國一句話就決定現世潮湧的時代早已經過去,現在什麽都得商量著來。

人一多,再簡單的事情也複雜了。

他作為主會者,要考慮到方方麵麵,引入黎、魏參與大會,也未嚐沒有引入攪局者,避免其餘五個霸國聯手撕肉的意圖在。

“五國天子會天京”,可是景欽帝之後每一任皇帝都要反複背誦的曆史,景國人印象尤其之深。

與會的宗門也有兩個——

三刑宮、龍門書院。

龍門書院受邀的原因和魏國一樣,也是因為對長河的曆史責任。

而三刑宮受邀的是矩地宮執掌者吳病已,“山川河流,地之矩也”。這事兒本就該找他,尤其這場大會還需要有令人信服的公正——再沒有比找一個法家大宗師與會更簡單的辦法了。

隻是吳病已在參會的同時,還要時刻關注隕仙林的動靜,多少有些辛苦。

此外,宋國沒有受邀,但宋國國相塗惟儉,也代表宋國來了。

畢竟宋國也在長河邊上呢,其實對治河也是有貢獻的,雖然不算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