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5:驀然回首—— rki(2 / 2)

紹宋 榴彈怕水 4585 字 1個月前




……隻是這樣的詩句,卻是會友,也隻能是會友。

無端冒出來的這一句評語宜佑沒說出口,她依然帶著笑,恍然似的點了點頭。張栻卻難得有了問題,他問道:“公主為何覺著‘牆頭’二句不佳?”

“非是詩句不佳,是此中所述之事與情不佳。”

宜佑收了笑,那一刻若是叫自八公山以來追隨官家的諸臣見了,準保能說出這神色與官家那木偶模樣像了九成,一樣的無悲無喜,也一樣堅定得無波無瀾。

“‘斷腸’二字何其痛切,此詩之終又何其不堪。若是我,不會任由此情如此而終。”宜佑說道,“微微情不自禁罷了……百年春秋,立功、立德、立言,又何止情之一事呢?”

張栻微微頷首,也沒否認,也沒附和。宜佑隻是聽見他似乎長長地吸了一口氣,然後又緩緩地呼了出來。

*

張栻二

張栻能談的投契的人很少。

韓彥直算一個。他是一大異類,誰都沒想到從前一口一個“子曰”“萌兒”的秦王能有這麽個長子。但是他更沒想到這對夫婦都是能和他針鋒相對的人物。

那一日後宜佑便經常來太學了,光明正大,避著人也隻是像為著不打擾似的。有時候韓彥直在,有時候韓彥直不在,所論之事大都是原學,也有時政民生。

唯獨不乾風月,也很少想過風月。

和韓彥直不同,可能宜佑自己習慣於她說的話別人大多不會辯駁,於是她更喜歡問。問原學題目還好,問到其他,她總是能抓住最刁鑽、偏偏又最深刻的地方,一針見血。

他記得有一次,話題不知道怎麽就轉到官家和諸王武臣了,韓彥直也在。宜佑問出口,半晌沒人回答,張栻記著她的目光悠然投過來,戲謔一般開口:“旃郎不說便算了,敬夫你又在裝什麽相呢?”

他敏銳地注意到韓彥直那萬年成竹在胸的表情被這突然的稱呼掀了一角波瀾,而自己約摸神色也變了變,隻是恰巧沒對著韓彥直而已,自己看不見,卻一清二楚。

張栻知道這是一個小小的調笑,也可以說是暗裏不為人知的一個小小的挑釁。旃郎,多親密的小字,和他正兒八經的敬夫一樣叫得光明正大。

旃郎,駙馬,敬夫。

旃郎,旃郎。

他那繼承了父親的銳氣鋒芒立時被激了出來,講完後他才又意識到旁邊就坐著的秦王長子。但張栻沒有尷尬,隻是極為失禮極其犯上地看著宜佑那雙和官家一模一樣的眼睛,直到宜佑率先避了過去。

張栻以為這時間很長,其實也隻不過忽然而已。宜佑的目光落在一旁的韓彥直身上,便聽見他用那低醇安然的聲音接著評判道:“敬夫揮斥方遒,卻又未免書生意氣。”

張栻嗆聲反問道:“你韓子溫就準保不偏頗?準保不是書生意氣?沒有一點點貪得無厭自矜而不自知?!”

韓彥直似是怔住了,張栻說罷卻已然反應過來,默然幾息後平靜說道:“方才失言了。”

宜佑和韓彥直換了個話頭繼續下去,而他接著什麽都沒說,什麽都說不下去了。直到回了家,父親和他說將要和宇文氏定親,他也沒說話。次日一早,他將此事告訴了韓彥直,沒避著太學眾人,換來了滿堂起哄賀喜。

他微微一笑,如禮如詩中的端方君子一般回禮答謝,一邊卻漫不經心地想:估計宜佑不出今日也就知道了。

果然,下午宜佑沒出大內,隻教人送來了一本禦製新書,和原學有關的。那位送書的人伶牙俐齒,說是公主有言大婚自更有賀禮送上,此書權做心意,並酬昔日諸多題稿之費雲雲。

這是打定主意不準備還他寫過的那些原學題目手稿了。不過沒關係,反正那些寫出來本就是給別人看的,而據說將要嫁過來的宇文氏雅善詩書,並不曾諳習原學。

*

韓彥直二

說實話,如果唯論日常相處的話,韓彥直可能真的會覺著他和宜佑隻是平凡夫婦,套“伉儷情深”四字他可能有點說不出口,說比平凡夫婦甚至更“琴瑟和諧”卻無可厚非。

這大概是因為他倆從來都沒生氣慍怒的緣故。

相處了之後才發現宜佑很冷靜,和曾經在太學裏咄咄逼人問東問西的樣子截然不同。大婚時他說不上喜悅,隻覺得緊張又煩悶,從議婚到親迎,繁文縟節與如雲賓客,磨得他就隻剩疲憊和煩悶了。

議婚下定後秦王府邸大宴以慶,席上用的全是藍橋風月。朱紫貴的文武重臣登堂入室,外頭從太學生、武學生到親兵舊屬形色人物皆至。席上當真有好些來喝的賓客喝得酩酊大醉的被仆役扶了下去,這些大多是武臣勳貴。韓彥直聽著有太學生觀著熱鬨嫌棄地嘟囔什麽“曰醉既止,威儀怭怭”雲雲,剛要委婉岔幾句話,便看見張樞相的大公子也一杯接一杯地喝,仿佛誓要不醉不休一般。

他瞧著稀罕,知道張栻的婚事也在最近。於是拍了拍人肩壓聲問道:“向來未嚐見你一醉,怎麽,不留著你自家的筵席上,來這兒一醉方休了?”

“從前是清醒著還是醉著不曉得,”張栻儼然醉得深了,閉著眼一腦袋擱在桌上,還不忘打鼾前嘟嘟囔囔地補上後半句,“——以後是不會醉了。”

韓彥直盯著他看了半晌,慢慢斂了笑意,什麽話都沒說。

這隻是件再微不足道的小事,韓彥直又一次想起它的時候已經是十幾年之後了。這一幕在他腦子裏浮現時,甚至連他自己都吃了一驚,沒想到深刻至此,還如在眼前似的。

想起它來,是難得宜佑鬨別扭的時候。

——鬨別扭其實也算不上,不過是話甫一出口,宜佑肉眼可見的神色一沉,像是不大同意細娘和張栻之子的婚事。卻也不說緣由,隻是問他:“張敬夫也同意了?”

“嗯。”

宜佑不是沒注意元宵節的那一幕,甚至那一幕還是她向韓彥直示意的。許久後她神色緩了下來,半是悵惘地歎了口氣,輕聲說道:“細娘喜歡最好。”

那一幕就這樣猛剌剌地浮上心頭,卻又更不止這一幕。

韓彥直突然想起從前在太學的時候議論所謂道德行為、論跡論心。他忘了當時自己說的是什麽,也忘了張栻說的是什麽,隻記得宜佑的目光從他劃到張栻,刀子似的劃出一道刻痕。她說的是:“論跡不論心,論跡我無事不可與人言。”

韓彥直還想起來宜佑很少作詩詞,說是乏此捷才,後來更是很少議論詩詞了,唯有指點小兒女的時候才會敘說一二。有一回給細娘講《靜女》的時候,對“以君及夫人無道德,故陳靜女遺我以彤管之法”大為不屑,卻對細娘“敘情”的說法欣然附和。

韓彥直不經意地將她的話和張栻提了一提,以為他要批駁,不料張栻卻默然良久,緩緩地說,遺人以物,本來就隱晦難解。

韓彥直失笑調侃,張栻當年給宜佑的手稿還在家裏擱著,近來宜佑教習小兒女,泛了黃的手稿還常常拿出來用,被他看見了不止一次,這可也算是遺人以物。

張栻也笑,韓彥直當時未曾仔細瞧去,如今細想來,那眼底的笑色隱隱和欣然附和的宜佑竟相差不離。

宜佑三

張栻與宇文氏將定婚事的消息傳來後,沒幾日就到正月。年關將至,上上下下都忙的人仰馬翻,宜佑難得呆在宮裏沒再出去,潘娘娘一時居然還有些不適應。

再見到張栻是正月十五了。正月十五,花市燈如晝,一夜魚龍舞。按常理說,宜佑是須陪著爹爹的,她卻在這一日難得和爹爹提了要求,悶了些許時日,她想去逛逛燈市。

爹爹同意了,站在樓上遠遠眺望著女兒帶著人融進歡聲笑語的人群裏。

宜佑帶的班值不多,但也不可能不帶。一簇人冠帶華服,遇上識得的官宦人家含笑示意,行禮作揖,遇上普通升鬥小民,也隻當是哪家慣常前呼後擁的朱戶仕女。她站在樓上俯瞰京師,是看慣了的光帶流麗,而置身熱鬨鬨的人群裏,是放大後爭奇鬥豔的各色花燈,滿眼的萬丈紅塵。

宜佑本來應該和張栻錯過的。

但是旁邊那花好月圓的花燈太大太亮,光影投在人身上,宜佑隻不過是餘光輕輕地一掠,便倏爾抓住了一頓即逝的人影。她驀然回首,待要叫人又怕聽不見,隻好忙忙地擠著人流追去,堪堪地拽著人一角衣袖。

兩座碩大的花燈間隔著些地兒做分界,她要尋的人就停佇在這空隙的陰影裏。

宜佑鬆開手,怔然望著人數息,說道:“恭喜啊。”

恭喜什麽?恭喜喜事?恭喜新春?宜佑自己都沒反應過自己恭喜的是什麽,卻聽見人說:“公主同喜。”

……你又在同喜什麽?

宜佑沒有問出口,她半晌不知道該說什麽。過了片刻她又問:“幾月成婚啊?”

“……三月左右吧。”

三月啊,聽說張相府邸裏有桃花,那時節桃花想來也開了吧。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真好。

宜佑說不出“好”字,她沒有見過那叢隻存在於話語中的桃花。她抬頭看向爹爹站著的城樓,卻看不清楚,她又望向左右身後,護衛公主的班值們在燈下影影綽綽。她想如自己無數次想象過的那樣擁一擁掀起她驚濤駭浪的情郎,又想隻是在新春佳節裏對他誦一遍《春日宴》,可是她最後什麽都沒做出來,隻是斂衽一禮。

宜佑轉身,最後離開了燈火闌珊處。

————THEEND————

私設小注:

一、宜佑女兒小名細娘,取自“十五嬋娟喚細娘,鬨蛾斜插鬢雲旁。”宋人亦有詩,此約為遼人對美女稱呼。

二、據大佬考證,曆史上韓世忠長子疑為“韓亮”,但是文中韓世忠專門找鴨帝取名,懷疑鴨帝不會取這麽個名字,於是以韓彥直為宜佑駙馬。而據文中及曆史,張栻和韓彥直都比宜佑要小一些。所以,這篇的宜佑就喜歡姐弟戀。

三、張韓兩家都在景苑有房,估計不管到時候遷都怎樣,首都一環的房產兩家一定也有。韓彥直和張栻都是曆史上有名的“萌兒”,所以此處安排了二人為太學同學、故交。然後張栻仕途爾爾,但是理學大賢,這裏是原學大賢,韓彥直允文允武,這裏就不改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