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唐更改為州(省)、府(市)、市(地級市)、縣、鄉/鎮、村總計六個行政級彆。
至於一些城市和地區原本有就以州為名的,後麵加上府或者是其他的稱呼來代表他的行政級彆就好了。
比如說益州,揚州這些,官方稱呼是益州府,揚州府就可以了。
至於大州的名字,李恪直接抄了後世的省級單位劃分和命名。
至於好聽難聽,是否彆扭之類的不在李恪的考慮範圍之內,說白了,彆扭也就是李恪自己彆扭,比如益州這一片轄區大州名字就叫川蜀。
至於川蜀州是否好聽,叫個一千年,都好聽,都習慣。
商定好之後,三省也就直接開始製詔,這一次連陛下都不用通知了,隻需要時候備份一份就可以了。因為現在殿下的政令直接執行就可以了。
確實是省去了許多的工序。
道州名稱改製和轄區劃分雖然李恪早就提出來了,但卻一直都沒有直接執行,是因為關於行政區的劃分還沒有結束。
他倉庫裡麵的地圖有精準的各個省,各個市等轄區的地圖,這些要經過改變然後重新印刷可不是一個小工程。
李恪不可能精細到將所有的名字都給改了,不是做不到,反正倉庫裡麵的時間幾乎不流失,但那不是他更累了嘛?光是外麵累就算了,倉庫裡麵還要累?瘋了?
所以他隻是將空白的地形地圖拿出來,保留上麵的邊界和幾個大唐存在的大城的位置,剩下的交給地方人員自己去填充。
填充結束之後再返回長安,再次重新進行印刷之類的。
這個工作估計至少得兩三年才能夠完成,尤其是川蜀,黔貴這些地方,一些大山的百姓正在大唐政令的影響下遷徙到最近的平原地區居住。
那些村莊,鄉鎮的區域肯定是要更改的。
所以隻需要有大概的劃分就可以了。
這一次剛好各州的地圖劃分都算是完成了,三省正好直接通知下去。
對於此刻遍布大唐的佛教徒來說……額……無從反抗,或者說開始默默改名。最先改名的自然就是長安的各種佛寺的名字,都改成了院。
沒辦法,院佛教用的還多一些,難不成真的改成某某觀啊?那是不是有一種佛教徹底歸了道教的感覺?當然不能這麼用了。至於宮這個字,大家都默認的跳過了。
雖然大唐朝廷並沒有限製,但萬一將來限製呢?給自己找不痛快啊?
大部分的佛寺都選擇了院,少部分選擇了廟,至於庵,這倒是問題不大。
但不得不說的是,等大唐周報將這個消息通傳天下的時候,位於各地的治安軍成員將這個消息告訴自己負責的村莊轄區內的百姓之後,許多百姓真的是剛剛恍然大悟。
他們以前確實不知道寺原來是朝廷衙門,一直都以為寺就是佛寺呢。
不少人以前確實嘀咕過,怎麼大理寺這種衙門會跟著佛寺學習稱呼,這一次也算是徹底給所有大唐百姓普及了一把知識。
而在這樣的氛圍當中,李恪一邊給這些將領上課,一邊給他們安排實習的位置。